星期一, 9月 10, 2007

悲天憫人與杞人憂天

[達克日記] 2007/09/10--悲天憫人與杞人憂天

這又是一篇想了很久,但一直未能寫下的日記,現下寫上。

從小到大,當我告訴別人我在思考什麼、擔心什麼的時候,旁人總是批評我:「想太多。」弄得我有一陣子非常非常討厭這個詞彙,直到前一兩年才比較釋懷。
我討厭人家說我想太多,因為以前大多數時候,我都會覺得只是對方不肯思考,而不是我擔心得太多。(時至今日,我依舊常這樣認為。)總覺得:「擔心自己能控制的事情,不能叫『想太多』;成天擔心自己不能控制的事情,那也不叫『想太多』,頂多叫『鑽牛角尖』。」
這世上,沒有什麼事情是「想太多」的,反反覆覆地去計算,孫子兵法也談過這類概念的:「多算多勝,少算少勝。」

這陣子在看一本書時,書中提到《應諧錄》中有個故事,談沈屯子整天擔心東擔心西,一副杞人憂天貌,最後病死,然後這本書這段的最後,還另外寫了一個故事重 重地調侃了這位沈屯子,這故事的內容大概是這樣的:「一位禪師與一個秀才去搭船,船靠岸時壓死了不少岸邊小蟲,秀才便問說:『大師,害死這麼多蟲子會不會 有報應啊?』禪師回答說:『你才會有報應,不關你的事,卻去煩惱,活該受罰。』」
我看到這段故事時,非常、非常地不服氣。
是的,我們身處的現今社會真的是非常繁忙、壓力極大,要擔心的事情太多了,確實該試著找機會讓自己放鬆一點。
但,這本書中這樣的寫法,根本是標準亂七八糟,把「悲天憫人」與「杞人憂天」兩者混為一談,讓我非常的憤怒,虧這本書另一段還調侃了大多數人會以為「官大學問大,有名人說的一定是對的。」這樣的概念過。
喔,佛門大師(禪師)整天憂心國家、擔心環保生態問題,就叫做「悲天憫人」。一個大學新鮮人(秀才)就沒有資格擔心這些,就成了「杞人憂天」?這是哪一國的標準?
喔,佛門大師門下弟子萬千,所以號召起來就能改變這些問題,因此大師的擔心可以叫「悲天憫人」;大學新鮮人人微言輕影響不了太多人,所以擔心這些就叫做「杞人憂天」?大學生就不能藉由社團跟團體、甚至是投票改變世界?

我覺得,悲天憫人與杞人憂天的分界點,並不在於擔心的人身份為何,也不在於他說話當下有沒有能力改變這件事,而在於「有沒有用心想去做,起身去實踐」。
莫說旁人想太多,低頭思量身邊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