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2月 21, 2008

評估草率?

[達克日記] 2008/02/21--評估草率?

這也只是一篇補寫的日記,因為這話題我也思索許久,剛好二月份日記極少,就補在這裡了。

----

與一些「具有環保意識」的人聊天時,常常會聽見一句幾乎已經變成慣性語的用詞:「這件工程的評估未免太過草率!」

近二十餘年來,這些常被批評為「評估草率」的工程中,最有名的例子莫過於「核四」與「蘇花高」。

先跳過其他可能被批評為「評估草率」的工程,單論「何謂評估草率的定義」「核四是否評估草率」與「蘇花高是否評估草率」這三件事,我就覺得問題實在很大很大。

----

首先,討論任何問題,最先應該界定清楚的多半就是這個「定義」問題。

那,什麼叫做「評估草率」?

草率的反義詞應當是「嚴謹」。

那麼,「不嚴謹」是否就等同於「草率」?
「不草率」是否又等同於「嚴謹」?

光是這幾句話,就可以討論很久。

----

讓我們跳過文字遊戲,單純來定義「草率」。

若我們要說一件事做的過程不草率,應當就是指這件事被執行得相當徹底完整,是吧?

那,我們要衡量這件事的「完成度」時,究竟要用什麼單位來量化評估?

用「事情是否結束」了?
用「時間的長短」嗎?
還是用「嘴巴說說」?

----

假設,我們先用第一個「事情是否結束」了。
那,我想,沒有任何人有資格說「核四」跟「蘇花高」的評估很「草率」。

因為這兩件工程的「評估」早就做完了,而且還做好了幾遍。

事情完成了,而且還完成了好幾次,這樣哪裡草率?我不懂。


若用「時間的長短」來評斷,那我們可以大大方方地來檢視一下這兩個工程的歷史進度…(詳見維基條目:「核四」與「蘇花高」。)


核四計畫草案提出日是1980年,一路到最後真的開始動工是是1999年,足足「評估」了十九餘年。
(我們講的是草案提出那年開始算,事實上,草案作出來之前,一定已經就開始評估了,沒有初步評估,是不可能有草案的。)

十九年,夠久了吧?
一個小孩從出生到刑法成年也不過十八年。
評估了十九年,時間上夠久了吧?




蘇花高速公路草案提出是1990年,一路到正式開始動工(雪山隧道)是1991年。

嗯嗯,只有一年多,確實很短。

但…咦?

我們怎麼好像看到了「雪山隧道」四個字?

沒錯!
雪山隧道貨真價實就是蘇花高(五號高速公路)的一部份!

雪山隧道不是早就正式通車了嗎?(2006/6/16)

一個已經非但「評估完畢」,甚至已經蓋完大半,通車大半的工程案,到底哪裡能稱為「完成度不夠」等於「草率」了?

評估是為了什麼?
就是為了「預先發現可能發生的問題」,不是嗎?
案子都已經進行到一半了,若真有問題,也都發生了,現在都已經完工大半了,問題也都解決得差不多了。
到底還有什麼理由說這「評估草率」?


----


每次我聽到別人批評「核四」或「蘇花高」兩個案子「評估草率」時,我腦袋裡轉的就是上面這些事情…

尤其是核四。

一件評估足足十九年的案子。
我們可以嘴巴上批評官員行事草率,互相掩護。

但,我們不能昧著良心說這十九年間,相關工程人員們、土木建築學者們與科學家們,沒有用心在「評估」!

因為光是台灣核四要不要蓋,所寫出來的出版物跟書面報告,就多得驚人無比。
有認真在國家圖書館查書系統裡找尋過相關資料的人,就能理解關於核四的資料量有多麼龐大。


若,連書面資料都多到這種程度的一個十九年評估案,都說它「評估草率」。

那以後我們民眾是不是要蓋個茅草屋或工寮,都得要跑政府機關,申請建築執照、使用執照,全部跑完,才不會被鄰居說「評估草率」?

我們以後自己住家要蓋個遮雨棚,是不是都要評估個五、六年,才不會被鄰居說是「評估草率」?


----

「評估草率」?
一個非常非常有趣的問題。

星期三, 2月 20, 2008

學界覷聞(其一)

[達克日記] 2008/02/20--學界覷聞(其一)

這算是一「系列」補寫的日記,很多都是聽聞許久,但一直找不到時間寫的,現在就隨便找個日子塞塞。

標題我本來想下「學術界秘辛」之類的,但後來想想:我哪有什麼學術地位可以寫這種標題?
後來想寫「趣聞」,問題是,這一點也不有趣。

最後,就改成這個「覷」了。
取其「面面相覷」之意。

----

學術界,並沒有大家想像得那麼清高。

近來許多網路文章或漫畫,都在在揭露著這些早該為人所知的「學術倫理」,而這些文章或漫畫寫得多半比我好,而且貼切,所以他們談過的,我就不談了。

我只會寫寫我想談的事情。

----

第一篇想寫的就是有關「歸國學者」的事情。

之前,我就常跟朋友討論到某位小有名氣的「歸國學者」,最近很努力在台灣出書的事情。
當時,幾位朋友都不覺得那位前輩的表現有什麼怪異,可,我面對此事總是笑而不答。

那位前輩,在台灣是念第一學府的工學院第一志願畢業的,後來出國到了長春藤盟校的其中一所深造,取得了基礎理論的理學博士。
接著又在美國做了蠻長一陣子的研究員,後來才回到台灣來。

講「研究員」,可能大家不甚了解「研究員」這個職稱的地位,以為不過是個研究「員」,沒什麼了不起。
其實不然,在美國各區塊的體制也許不一定,但,對於台灣來說,「研究員」是直接等同「大學老師」有一個完整的等級對等對照表的。
助理研究員的等級,相當助理教授。
研究員,就是教授。
其他類推。

由此可知,能在美國當到研究員,想必也不算沒有能耐。
但,為何後來回台了?@@

當然,那位前輩的官方說法當然可以是「回台替另一個領域貢獻所學」。
可,這真的符合學術界的常態嗎?符合大多數人內心的價值觀對應嗎?
我想,這可以值得大家想想。

但,基本上,就我所知,華人能在美國唸完長春藤盟校的博士,而且還找到了研究員的工作的話,多半很快就會取得美國國籍,而且就算沒有取得國籍,也多半已經得到半永久的居留方式,這些學業有成的前輩多半是會在美國一路待到退休,甚至直接在美國終老了。
在美國有了好工作,還願意回台貢獻的話,多半也是退休之後,由台灣的學校重金禮聘回來了,這樣換得的地位,是非常驚人的高的。

更重要的是,這樣回來的老前輩,幾乎九成九都是留在自己博士或長年研究的那個領域裡,繼續培育後進。最多偶爾去開一些通識講座,跟學子們聊聊,少有「離開自己專業領域」去別的位子逛逛的。

再者,學術研究這一條路,真的是博大精深,可能隨便一個主題,就可以花掉無數位博士的一輩子。
而且,大多數毅力不夠的人,會放棄的話,多半很難挺過博士資格考,就會先放棄了。
所以,一旦拿到博士,當上大學教授或研究員時,除非真的犯了什麼見不得人的大錯,很少會中途完全離開自己的專業領域了,什麼借調政治圈那都已經很難得了。
會離開,多半有什麼內幕。

再者,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是,我們在介紹一位老師時,除了介紹他現職、過去的榮耀之外,很重要的是,我們多半會提他專長開什麼課。
即便這位老師真的是開過非常多門課,造福學生,我們多半也會請他本人選幾門最得意的,或者是請他的愛徒幫他標上最受學生歡迎的課,來代表他老人家的專業。

因為,按照學術慣例,要當上系主任或所長,多半是教授等級才能當,副教授已經很勉強了,助理教授只能掛「代理」。
更甚者,博士生多半也得要副教授以上才能指導,所以「博士生導師」也是個很重要的名頭。
所以,一個所長等行政主管職位背後代表的是他的「年資」與「努力」程度。

而要代表這位老師的「專長」,除了直接標之外,更有效的就是他「開過什麼課」。
正所謂「教學相長」,一個老師自己研究什麼專門題目,不一定會有很大的成就,但是,當他敢說這是自己得意的一門課時,往往表示他真的熟到一個程度以上,敢對著學生教學至少一個學期了。
所以開什麼課,往往表示著這位老師的某個領域專業「深度」。


可,我們這篇日記所提到的前輩,剛剛好就完全不符合以上其中任何一項。

他明明作了研究員,卻「中年」回台。
回台後,也一開始不是在「理工學院」裡作「大學老師」。
輾轉之下,最後是到了理工學院為主的國立大學了,但卻又不是在自己拿到學士博士等學位的科系任教。
他所有官方的簡介上,也幾乎從未提過他開過什麼樣的專業課程。

對於這樣一位前輩的狀況…
我還真的是丈二金剛摸不著頭呢。 ^^bb

星期六, 2月 16, 2008

達克談三國(其二)

[達克日記] 2008/02/16--達克談三國(其二)

[達克日記] 2008/02/15--達克談三國(其一)

其一談完了陸遜的年紀,其二我們來談另一個我認為三國穿越文中,大家經常弄錯的問題:「赤壁之戰時的三國勢力狀況。」

很多人都會誤以為「赤壁之戰」真的是孫劉兩家同盟後,南方勢力才足以擊敗曹操的北軍的……但,事實上這是一個極大的誤會。

姑且不論:孫「劉」聯軍中的「劉」指的是劉備還是前荊州牧劉表之子劉琦,這個「劉」在赤壁之戰中都不可能起任何決定性的作用。

讓我們詳細來看一下wiki條目中的赤壁之戰是怎麼說的:

----

(以下摘自維基條目:赤壁之戰中,孫劉聯盟一節。)

諸葛亮到達柴桑時(今江西九江西南),孫權已接到曹操勸降的書信,信上說:「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于吳。」以張昭為代表的東吳群臣主張投降,而 諸葛亮和魯肅主張抗曹。孫權處於進退維谷的狀態,他不願以「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曹操,可又擔心孫劉聯軍不能與曹操相匹敵,

諸葛亮為孫權分析敵我雙方的利弊:「豫州(劉備)軍雖敗於長阪,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他指出(一)曹操勞師遠征,士卒疲憊;(二)北人「不習水戰」;(三)荊州之民尚未心服曹操。諸葛亮的結論是如果孫劉聯合,定可取勝。

在軍事會議上,張昭為首的群臣建議投降曹操,孫權雖然不滿,但不置可否。會後,趁孫權如廁機會,魯肅偷偷跟到孫權身邊,指出:「我們(他與張昭等 人)投降後還可謀一官半職,那將軍(孫權)呢?」孫權漠然不語,於是魯肅建議召回在鄱陽的周瑜共商對策。《演義》對魯肅多所貶抑,史實上魯肅具有高度的政 治遠見,孫權也非常欣賞。

周瑜支持諸葛亮和魯肅的意見,先後分析曹軍的弱點,指出:第一,曹軍疲憊不堪;第二,「又今盛寒,馬無藁草」第三,加之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曹操的後患。既而進步分析了曹軍的實際力量,指出來自中原的曹軍不過十五六萬,而且所得劉表新降的七八萬人,人心並不向曹。

召回周瑜後,周瑜如上述剖析局勢,並認為給他精兵三萬,就可打敗曹操。於是孫權當眾拔劍切下桌角說:「再敢說投降者,如此桌。」

孫權增強聯劉抗曹取勝的信心,命周瑜和程普為左右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於是周瑜等率領黃蓋、韓當、呂蒙、凌統、甘寧、周泰、呂範將精銳部隊三萬人,沿江而上至夏口,與劉備統軍兩萬多人會合,共同抗曹。

----

基本上,上述的敘述裡,大體上就是直接翻譯三國演義的內文的所以資料來源應該不成大問題。

分析下來,我們可以得到一個數字上的分析結果:

曹操軍:共八十餘萬大軍,核心主力約十六萬,附帶原荊州主力水軍蔡瑁與張允兩位率領的七萬餘人。

孫權軍:約共十多萬人,核心主力為周瑜率軍的三萬菁英(應當就是水師)。

劉家軍:約兩萬人,表面軍權指揮者仍為前荊州牧劉表之子劉琦,只有一半是劉備從徐州一路帶來的殘兵。


從這三家勢力的分佈,我們可以繼續往下推論:

第一、劉家軍數量上根本只是零頭:
光是看到這個數字--80萬(曹):10萬(孫)+2萬(劉),真的還有人會覺得劉家軍在這次赤壁之戰中佔有任何決定性的作用嗎?玩笑未免開太大了……

第二、劉家軍幾乎沒有水師:
我們有讀三國,都會瞭解,赤壁之戰除了那把要命的黃蓋詐降火跟龐統連環計,第三個南軍能贏的關鍵要素就是:「決勝軍隊是比誰水師量多質精。」
玩笑開更大的是,劉家軍的士兵來源大半是前荊州軍,而原荊州軍的水師主將蔡瑁跟張允再開戰之前就帶著全部荊州水師投靠曹操去了!(這還是曹操要開打前終於得到足夠水師的最大原因)
而劉備自己從徐州帶來的殘兵,也都是步兵為多,就算關羽手上還有水軍,那也不過了了幾千人。
也就是說:「劉家軍、赤壁之戰前夕的原荊州軍幾乎沒有水師可言!」

第三、劉家軍的軍方指揮官到底是誰,完全一團混亂:
號稱是荊州方面劉家軍萬餘人沒錯……但說到底這些根本就是前荊州牧劉表之子劉琦的勢力兵,是他的私人部隊,與「劉備」本人一點關係也沒有。劉備根本指揮不動這些部隊的,就算他叫關羽拿青龍刀、張飛挺蛇矛站在這一萬人後面「督戰」,這一萬人也不見得會往前衝去衝鋒陷陣的。
要把這劉家軍的一萬多人算成「劉備」投入赤壁之戰的部隊,根本是個糊塗事。
就算好,劉備自己手上也還有萬餘的徐州殘兵,這也絕非精兵,而是一路戰敗到這兒的老弱,其中還一票是關羽的水軍,整個指揮系統根本是東拼西湊的散裝品。


綜合以上三點,我們可以得知:
赤壁之戰時,相對赤壁北軍,劉家軍那兩萬人根本是「一群首領不明確、水師不多、人數少得可憐的殘兵敗將」。
(我說他們殘兵敗將並不算過份,失去了水師的荊州軍是殘兵,一路從徐州輸到荊州的劉關張趙是敗將。)


如此一來,劉勢力真的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能在赤壁之戰幫上什麼忙嗎?

我想十分可議……


----


即便,跳脫上面質與量上的分析,我們單純就事實面來看:「劉家軍的兩萬人在赤壁大戰當下,究竟擔負了怎樣的任務?」

事實的結果是:赤壁一戰之後,劉備佔領了大半的荊州領土。

也就是說:「啊啊,不好意思,劉家軍根本沒去赤壁主戰場!」

劉備他們正趁著曹魏與孫吳勢力無暇分身之際,大大方方地進佔荊州幾個主要大城!正忙著併吞地盤呢!


整個赤壁之戰,前後就這麼幾個月,荊州又這麼大,劉家軍也不過兩萬人,若真全投入了赤壁主戰場,那麼,等孫權軍打敗了北軍,劉家軍就沒有時間去佔領荊州了。

換而言之,劉家軍必定是兩萬人全部重回荊州各主城,搶在孫權軍徹底擊潰赤壁北軍之前,執行佔領計畫啊!


縱使退一萬步而言,劉家軍沒那麼沒良心,沒有真的把兩萬人全都丟回荊州去佔領,有留一部份人手下來幫忙打赤壁之戰……那,又回到我們上一段的邏輯裡了:「對面是八十萬大軍,你送來個幾千人?起得了決定作用嗎?你這幾千人都是超級賽亞人嗎?」

(要這幾千人真是超級賽亞人,那當初怎麼會害怕曹操跑去找孫權同盟?)


所以,結論還是沒變:「劉家軍在赤壁一戰根本起不了決定性的影響。」



----



只要扣除掉小說中單一神人就可以扭轉乾坤的那種逆天橋段,以完全戰場評估來說,我們幾乎可以說劉備勢力其實對赤壁之戰沒有關鍵性影響力。這場赤壁之戰,只是曹孫兩家的大會戰,劉備不過是在旁邊搖旗吶喊,然後順便趁亂偷取荊州、佔領主城的流氓軍閥頭子而已……

星期五, 2月 15, 2008

達克談三國(其一)

[達克日記] 2008/02/15--達克談三國(其一)

這算是一篇補寫的日記,會選擇放在二月份除了是因為此月我日記量比較少之外,主要也是想彌補年初去長江時,該去荊州卻因大雪封路沒去成的遺憾......

----

一直以來,我就很喜歡「三國」這個故事題材。

除了最標準的《三國演義》與《三國志》與其延伸的改編作品之外,我也看很多網路上作者們另外改寫翻案的三國故事。

雖然我常常看得很爽、很過癮......
可是,有些謬誤,我實在不吐不快!

這些錯誤,連很多寫三國題材寫到很出名的網路作家都錯得離譜,甚至沒有讀者出面反駁。

其中最讓我覺得吐血的主要問題有二:
一、赤壁之戰時的三國勢力狀況。
二、陸遜的年紀描寫。

一下次另外寫日記談,這次我們主要談談二、陸遜的年紀。

----

陸遜在早期二十世紀的三國故事系統發展中,一直不是個很受重視的角色。
因為以三國的情勢發展來說,陸遜算是非常晚成名的角色,他一直要到關羽戰死前後才算是開始登上三國的主舞台,最後在蜀吳大會戰的「夷陵之戰 」才一戰成名。
因為成名太晚,所以到了二十一世紀很多三國相關題材小說才把這個獨特的人物翻出來寫,當作是新題材、新人物來寫。

我也認同陸遜的確是個非常有魅力的名角色,我亦非常喜歡陸遜;甚至連漫畫《火鳳燎原》剛連載到四奇確定是郭嘉時,我馬上就在猜後面四個應該是周瑜、龐統、孔明跟陸遜了......

但是!
但是!

很多故事把陸遜寫成「少年將軍」或者「少年軍師」,甚至是「正太」,卻把孔明描寫成一個啤酒肚中年人,我就非常非常的難以苟同了。
這根本是完全不讀書!

wiki條目我們一口氣把三個關鍵詞的超連結都列出來:諸葛亮陸遜夷陵之戰

在這些條目裡,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發現到:
孔明:181年出生
陸遜:183年出生
夷陵之戰:221年七月發生。

看到沒有!
孔明才堪堪大陸遜2歲而已!
他們兩個根本同輩份。

也就是說,兩個人若在同一個學校,了不起一個三年級學長、一個一年級學弟,不可能一個是「中年」,另一個卻還是「少年」!

孔明雖然成名非常早,208年隆中對跟赤壁之戰,他26歲就成名了;而陸遜是成名很晚,221年七月,他堪堪38歲才廣受注目;但,一個38歲的軍師,到底是怎樣的標準才稱得上「少年」啊?

若,38歲大戰夷陵的陸遜都算是少年,那208年赤壁之戰時,175年出生的周瑜也才34歲喔,他豈不是「兒童將軍」?

唉.....

----

延伸閱讀:
[電影] 赤壁

星期五, 2月 01, 2008

大陸行精選32:回首,丁亥,雪

[照片] 大陸行精選32:回首,丁亥,雪

Picasa網路相簿版:
http://picasaweb.google.com.tw/darkakia/32
投影片播放模式:(最為推薦的閱覽方式)

Flickr網路相簿版:
http://www.flickr.com/photos/darkakia/sets/72157604080791531/
幻燈片播放模式


---------------------------------------------------------------

回首,丁亥,雪(試閱)

2008年一月底,丁亥豬年末,一行四川,順江下兩湖,卻遇上了半世紀來最大的雪……再回首,多少心事……

01:

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們為何總是行色匆匆,卻忘了停下駐足遠方?

02:

每個交會的行道口,我們總只顧著看顏色,而忘了方向。

03:

輕磚牆,泥地巷,卻往往才是我們出發的地方。

04:

今年此門遊客如織,誰問來往百千歲?

05:

長廊伴林,河畔隨柳,還望遠洋樓房,何時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