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0月 17, 2022

問題意識與獨立思考

 為何對我跟某幾位老師而言,「沒有問題意識」是那麼嚴重的教育問題?


大概因為我是念物理系出身的,學自然科學跟做實驗,都必須有很清楚的「實驗問題」。

也就是這次我到底要解答什麼事情?

例如「海水為何是藍的?」

----

為何我對哲學系出身的人這麼理解他們也對問題意識的要求很強烈?

大概跟我的人際關係圈裡,有一些人是念哲學的有點關係。

----

我們現今的教育體制,其目的其實往往是想把孩子學生們打造成「工人」或「巨大社會生產體系裡的一顆螺絲釘」。

要是工人自己會思考,那對高層的統治階級來說,就很麻煩了。

那些高層希望的是像軍隊那樣,叫下面的人去死就去死,去當砲灰就當砲灰,絕對不要反抗。

而思考,很容易帶來反抗。

講得更直白一點。

道家是最擅長思考的諸子百家,受教於老子的孔子,在孔子,甚至是孟子時代的儒家,也多是以擅長哲學思考為主,這是儒家脫胎自道家一脈相承下來的一個特色。
(尤其是孟子那些寓言,想一想你就會很想扁人。)

但,再從儒家裡脫胎出來的法家,就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

這就是為何我常說,現在中文體系教出來的很多成為中文老師的人,自己其實都不知道自己在教啥,他們已經被法家主政以後,富國強兵靠農工、靠鐵與血的那套「不思考」給洗腦得很徹底了,徹底到自己在幹嘛都不知道。

特別是「董仲書獨尊儒術」之後,那種儒皮法骨的玩法,那已經根本不是孔子或孟子主張的東西了。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
老子主張無為治國,孔子主張禮樂治國,以周禮為本,批評春秋以降,「禮崩樂壞」,且孔子收徒是「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在這種思考邏輯下,真正的道家跟儒家思想與教育,會希望自己的學生去當「砲灰」嗎?叫學生去死就去死?
怎麼可能。

但,偏偏現在台灣的教育就是這樣,特別是中文系與師院出來的老師更是如此。

當你做為晚輩或學生,辯論贏了的時候,那些「老師」會講啥?
要嘛就拿輩份壓你,
要嘛就是說你態度不好。

但,他們講道理就是輸了,他們無法適應社會的任何變化。

在這種情況下,這種老師怎麼可能教得出面對得了社會變化的學生?他們怎麼教得出「有問題意識」的學生?

且,甚至他們就是希望學生你無法適應變化,這樣你才會乖乖當農工、當砲灰。

最終,只有極為少數的老師或學生,能走上獨立思考的道路。

故事角色有無心理活動?

 (這是我回答某個學生的問題之部分內容,純粹就我的回答部分做個記錄,有略微刪改)


在我看來,你問了我兩個問題:


一、你應該有的「問題意識」是什麼東西?


二、那個老師的回答比較適合你?


OK,我兩點分開來談。


先講第二點,其實,每位老師的答案都是對的,沒有任何人是錯的。


因為文學研究本質上是「質化研究」,也就是跟自然科學採用的「量化研究」那種有標準答案的東西不一樣。


文學研究在面對同一個問題時,你採用的觀點,或者說「研究方法」的不同,會有完全不同的答案。


最簡單立刻讓你明白為何會出現這種差異的研究方法就是「讀者反應理論」,用阿寶老師的話講就是「瞎子摸象」。


回到角色究竟有沒有心理狀態?


----


一定會有至少三種答案:

2-1、角色沒有心理變化

2-2、角色有心理變化

2-3、有些角色有,有些角色沒有


----


若你採用很限縮的「形式主義」相關的文學研究方法,例如普羅普故事形態學,你拋棄掉角色行動圈,跟普羅普後來補完性質寫的另一本書「神奇故事的歷史根源」,完全只用「情節功能項」來分析故事,那就會變成一堆符號。


在這種研究方法的觀點下,會說角色「沒有」心理狀態,是有可能出現的。


上面這是2-1、角色沒有心理變化。


----


接著講2-2、角色有心理變化。


因為我知道你之前採用偏向心理學,特別是榮格的集體潛意識與河合隼雄的童話心理學等方法去研究,那這些研究方法當然就會偏向得出「角色當然有心理變化」的觀點。


----


再來,2-3、有些角色有,有些角色沒有


這種研究方法當然也不少,例如你在大學系上裡學過分析角色的方法中,一定有把角色分為「圓形(立體)人物」跟「扁平人物」的方法。


為何會有這種分別?

因為立體的人物之所以立體,就是這個人物在故事發展的過程中,心理有巨大的轉變,人格或能力上有了成長,不是單一個面向而已了。


反過來說,有些角色為何扁平,就是整個故事中,他沒有成長,一直只讓你看到他的某一面。


所以,扁平人物中,可能就會有一部份扁平人物是幾乎沒有心理活動的。


用遊戲學的相關方法來看也會出現類似的狀況,例如有角色扮演元素的遊戲或直接說RPG。


RPG中,主角群跟主要NPC多半是立體人物,隨著故事的發展會有心理變化、會有喜怒哀樂。


但,反過來說,也會有大量的NPC是「完全沒有心理活動」的,例如商人、旅店老闆、村民等等,他們就是功能而已,完全沒有任何喜怒哀樂可言。


這也就是為何有些開放世界遊戲,做到連NPC都有喜怒哀樂時,這些遊戲會讓不少玩家覺得世界很豐富,驚艷。


以上都是以讀者或玩家的觀點去看待作品。


----


若以創作者,也就是作者狀態來看,要不要讓角色有心理活動,取決於作者怎麼做、寫的故事是怎樣的類型?


有些故事類型或作者,就會寫完全沒有心理活動的角色出現


例如推理小說中,就常常過度將案件的比重無限放大,故事裡出現的絕大多數人物基本都是為了案件的功能而存在的,他們就像NPC,根本不需要有心理活動


狠一點的,甚至有時連偵探本人都沒有心理活動。


反過來說,也有另外一種現在特別流行的「社會議題性質的推理小說」


通篇基本淡化了案件的推理,案件的存在,反而往往是為了描述犯罪者犯案的動機,他為何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這時,整個故事最核心的東西,反而變成了「犯罪者本人的心理活動」


---


所以,回到第二點的結論:「角色有沒有心理活動,取決於你打算選哪樣的作品?用哪一種文學研究方法去研究?」


----


再來,回到「一、你應該有的「問題意識」是什麼東西?」


呃啊...這是個很棘手的問題,不是我不知道怎麼回答,而是在文學研究的領域裡,太多學生犯這樣的錯,導致這樣的錯多到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得像上面角色心理活動那樣,我把所有的狀況都大致上以分點或心智圖的方式解釋給你聽。


因為,太多學生犯這個錯,以致於犯錯的角度已經多到我接招也接不完。


我簡單解釋一下,所謂「問題意識」,最核心的體現就是你論文裡會有一個節叫「研究問題」


你必須清楚地告訴所有人,你這篇論文是在「問什麼問題?」,這就是「研究問題」。


(然後你整篇論文就是你回答這個問題的整個思考跟實驗過程,最終的答案就是「研究結論」要與「研究目的」完全呼應。


為何我說「沒有問題意識」這件事我看多到我也會怕。


這其實很多時候,是台灣跟大陸的「中文教育」一路以來太多老師自己都沒有問題意識造成的。


整個中文教育,從你念到大學畢業,整整十六年,很可能你遇到的中文老師自己都沒幾個人有


雖然這樣說很傷人,但看看那些教作文的老師出的作文題目,看看每次國文考卷,很多老師出的問題,特別是閱讀測驗的問題,你就會知道為何我說連老師自己都常常「完全沒有問題意識」的存在


----


而哲學的思考方式裡,問題意識非常重要。


例如:「人為什麼是人?」、「人跟動物哪裡不一樣?」等等這些都是很強烈的哲學問題,他們問題意識都很強大


來到你的論文的「問題意識」或「研究問題」要怎麼寫,坦白說,我不能直接幫你寫...(不是我沒有想法,而是那樣做,對你建構你的研究能力沒有絲毫幫助)


我只能引導你思考。


這個我們對接上了,我們再來一問一答或用對話的形式來引導你思考,類似「蘇格拉底式提問法」的玩法。


要不然我單方面講破了嘴,你大概也還是無法理解。

星期三, 10月 12, 2022

個人對中文相聲與日本漫才的理解

中文的相聲,表演內核著重在「諷刺」,以「說學逗唱」為表演形式,一人主演的叫單口相聲,兩人為「對口相聲」,三人以上稱「群口相聲」。近來主流以「對口相聲」為多。

對口相聲,一人主講,稱為「逗哏」,一人接話為「捧哏」,經典比重為「三分逗哏,七分捧哏」,所以若是師徒表演,往往是徒弟逗,師傅捧;也有些搭檔會依段子設計的不同,交換捧逗的職位。

中文的對口相聲跟日式漫才其實有很多相似之處,但也有一些在文化上的差別,最常見的就是「日式漫才會玩大量的諧音哽」,這就變成一定要懂日語跟日本文化才有辦法聽得懂這部分的笑點。

不是說中文相聲就不玩諧音哽,只是日式漫才有他們日語特色的玩法,中文硬要學反而會怪怪的,例如很多五十音的哽,中文就沒法玩或翻譯。

中文相聲也有很多經典段子,是跟日文漫才有著天壤之別的,例如中文傳統相聲會有大量戲劇典故哽,例如三國、話本、傳奇等等,像是吳兆南與魏龍豪老師幾十年前錄的一系列「相聲集錦」就會有大量這經典段子收錄,這都是得懂這些中文傳統故事才笑得出來的。

除了中文這邊,我之前好像有看過有表演者用英文的形式在表演漫才,但一下想不起來是在哪裡看到的。

星期二, 10月 04, 2022

令人厭惡的過度解讀(Over Interpret)

 這就是為何我很痛苦地說,我幾乎不想去看網路上絕大多數對邊緣行者的「評論」。


因為太多自詡「評論者」的人根本沒有去瞭解桌遊版原作的規則與設定,更別說玩過桌遊版的TRPG跑團。


一堆評論,都只是莫名其妙「硬套」一堆想法、概念或「學術名詞」弄得自己好像很厲害、很瞭解這個作品。

但,其實,讓我用碩士論文口考的審核委員標準問一兩個問題,我就能徹底打爆這個「評論者」。


這種「眾聲喧嘩」在現今的文學界(含各種多媒體作品)實在太多了,多到我覺得自己被精神污染了。


我不是不喜歡「讀者反應理論(Reader Response Theory)」,我尊重它,我尊重每個讀者都有自己的心得與想法。


但,這有一條合理的界線。

這條界線叫:「不要『過度解讀(Over Interpret)』。」


用白話解釋之:「請確實討論作者(原製作團隊)有寫在作品裡的東西,不要把原作者明明沒有講的想法偷渡進去,把讀者或評論者自己的概念偽裝成原作者有講的話。」


用法庭上的說法就是「作偽證」,

用刑法的說法就是「偽造文書」,

用民法的說法就是「財報造假」。


而每次有一些爆紅的電視劇、電影、動畫等易讀的作品出現時,整個圈子裡就到處是這種「過度解讀」的「評論」。


厲害一點的寫手,還能把這種過度解讀隱藏得高明一點。

但,拙劣的,就是各種硬塞。


閱聽這類過度解讀多了,我的精神性潔癖會發作,甚至會覺得我自己「髒掉了」,整個被精神污染到洗不淨的程度。


----


為何我認為讀者反應理論的合理界線在「不要過度解讀」?


最簡單的解釋方式,還是回到我家阿寶老師對讀者反應理論的那句解釋上:「瞎子摸象」。


每一位讀者都是一個文學上的瞎子。

而這次閱讀的作品就是這次摸的象。


每一位瞎子解釋自己摸到的象感覺起來是啥東西。


那,不管怎麼解釋,瞎子們講出來的話,一定不會超過「象身上有的東西」。


不可能有任何一個瞎子會說,這隻象摸起來像是「黑洞」一樣。

因為象跟黑洞毫無關連,黑洞又不是可以摸到的東西。


就像我在課堂上解釋什麼叫做「本格推理」跟「契訶夫之槍(Чеховское ружьё)」時一樣。


所有的條件都必須來自作品內,不可以由讀者你自己腦補。


這次連續殺人案,誰是兇手,偵探跟你的推理,必須建立於故事內寫出的所有線索合理推理而出。


而不是一句「昨晚媽祖托夢告訴我你就是兇手!」


那,還看作品幹嘛?

大家都來過度解讀、交坯或觀落陰就好。


到最後,文學學術地位最高的就是比誰靈異體質或陰陽眼比較兇而已。


是這樣嗎?


----


回到電馭叛客。


其實,除了一堆評論者根本不知道有原作桌遊外,讓我覺得很火大的另一點就是:「兩年前發售的電玩版跟這次的動畫版,都是桌遊版原作者全程有參與製作與監修的。」


也就是說,電玩版與動畫版裡使用的所有東西,無論是角色、情節到環境的三要素的任何方方面面全都是與桌遊版完全相容的,且經過原作者完美認證。


原作者還公開多次替電玩版許多新設定護航,直接說:「2077的新設定是我加的。」

(其中一兩次還是記者訪問上講的)


所以,碎骨為何沒有瘋,根本沒有必要評論者在這邊自己亂解釋。


原作者在桌遊版裡直接就告訴你:「他不是沒有瘋,而是他早就瘋了。」


碎骨,這個變態,原作者在所有的設定都會告訴玩家(讀者):「他在公元兩千年左右就已經被數枚火箭彈轟成了肉沫殘渣,他為了活下去,他連人性都拋棄了,把靈魂出賣給了荒阪公司,全身都被改造成義體了。」


到2077年,一個一百歲左右,全身上下沒有任何一個地方還是母胎肉身的、連靈魂跟人性都拋棄掉了的老不死,你覺得他不是瘋子,可能嗎?


連哪吒都是因為修仙才經得起「削骨還父、割肉還母,蓮花化身」,你覺得碎骨的意志堅強程度可能跟哪吒三太子相提並論嗎?


不好意思喔,台灣有一堆人七十歲左右就已經是老蕃顛了。


碎骨在整個系列作裡,從頭到尾都是瘋子,這點設定,原作者在所有版本都統一口徑,根本沒有改過。


----


最後,談到TRPG這種桌遊類型。


在各種TRPG規則裡,不管是電馭叛客系列還是龍與地下城(DnD)系列,對於裝備(義體)通常會有一種設定:「角色專用(綁定)」。


也就是這個裝備只有誰可以使用,或者只有誰使用才能發揮最大功用。


其他人要嘛不能用,要嘛就是用了數值會大降。


用最簡單的邏輯去解釋就是:

「你的眼鏡也是要專門去配的,你的度數跟你殺死的路邊狗頭人肯定不一樣。

你哪一隻眼睛覺得,你砍死的那隻狗頭人戴的色盲矯正眼鏡能解決你的近視問題?」


鞋子、衣服,也都有尺寸問題。


所以,本來用別人的魔法裝備在規則上就會有很大的遊戲內懲罰,就看GM要怎麼玩弄你跟你的角色而已。


你去戴別人的眼鏡,看不看得清楚還兩說,頭暈就暈死你。

去穿別人的鞋子,不合腳舒不舒服另說,走路都走不穩你。


這天經地義。


而在電馭叛客的桌遊版規則裡,就是精神承受力會大幅受損,人性會崩潰、精神會被污染。


這就跟在CoC(克蘇魯)規則裡,讀了不該讀的書、拿了不該拿的物品,SAN值會扣很凶一樣。


寫得很爛的鬼故事跟這種過度解讀的評論讀太多了,sanity會漸漸崩潰也是很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