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1月 05, 2008

電影--黃金羅盤

[感想] 電影--黃金羅盤

今天終於去看了電影版的《黃金羅盤》。
去看之前,我已然看完原著三次,其實整體劇情已經了然於胸,但聽了一些朋友去看了電影版之後回來的感想,非常兩極,有些覺得很好看,有些卻覺得不過爾爾,只比《納尼亞傳奇》電影版獅子女巫魔衣櫥好一些而已。

我很想讓自己事前事後都不要存有任何先入為主的觀念,這樣也許才不會做出一些不必要的立場選擇,所以,近來我看有原著改編的動畫或電影時,我都會選擇:「將其視為兩個不同的作品。」這樣也許會讓我個人的整個評價變得比簡單易懂些。

----

關於《黃金羅盤》的電影版,整體評價我大概可以給到八十分左右。
單論特效,我就給了它非常高的分數,歐瑞克實在是作得栩栩如生,而且「極富感情」,比起幾年前《獅子女巫魔衣櫥》電影版裡的獅子亞斯藍進步得太多了。

----

角色塑造上,我不得不說,電影版的萊拉讓我有些失望…
小演員並沒有把萊拉那股天生說謊者的氣質表現得非常好(雖然我也並沒有覺得原著有把那種感覺表達的淋漓盡致,但總比電影版濃郁很多)。
萊拉應當是一個光與影融合在一起的雙面人物,一如黑暗物質的本質一樣:「非光非影」。當她希望你相信她時、像光時,她就會是光;當她盼望自己扮演影子的角色時、想要欺騙妳時,她就會是影子。小說版雖然沒有將這份感覺過度彰顯,可起碼故事裡其他角色都是這樣看待萊拉的。
電影版卻完全沒有表達出這樣的感覺。
我想,這大概就是演員的能力不足,或者是電影版時間不夠的原因吧。

再者,除了妮可基嫚扮演的考爾特夫人之外,其他真人演員所扮演的角色表現也都普普,或者應當說忠於原著表現吧。

至於考爾特夫人…我還在思考她這次究竟表現得如何就是了…

----

情節要素上,整體劇本有很明確一些部分與順序作了調動,大多數的部分我都可以認同是為了電影拍攝的流暢與易懂作得些微調整,但,我對兩個部分的變動有些難以釋懷。
1、第一個被切割的小孩,被改成了吉普賽孩子比利。
2、去波伐格與熊族都市的順序被調換了。

關於第一點,我可以認同電影版想要盡力節省不必要的角色,以求所有的角色得到最大的發揮機會,但,在這裡切割比利實在是一個很糟糕的選擇!
因為,比利是萊拉直接認識的人!
原作中,第一個讓萊拉發現切割真相的孩子:托尼並非萊拉之前認識的人,切割如此嚴重的褻瀆行為發生在托尼身上,給萊拉是「警惕」與「憤怒」,頂多參雜一些 「同情」;再加上萊拉要保護托尼出魚屋時,竟然還被該村子的人要求托尼要付出拿走魚乾的錢時,萊拉的暴怒與不容忍都可以轉移對親眼所見這種褻瀆的震撼。
但,電影版中卻完全沒有這些防護,竟然直接讓萊拉認識的比利被切割,而且周邊沒有其他事件來緩解這樣的褻瀆震撼。
試想,一個十一、二歲的孩子,在路邊看到不認識的人被車禍撞成重傷的衝擊比較大,還是看見隔壁班同學被撞的衝擊比較大?更遑論切割別人的精靈在那個世界,是比殺了對方更嚴重的事情。
即便萊拉見過再多的大場面,這都不可能不讓萊拉震撼到失去所有的行為能力。
原作裡,作者想了這麼多鋪陳,就是為了緩解萊拉面對這樣慘劇的恐懼;可是電影版卻這樣直接全部刪掉了。
我很難接受這樣的劇本變動。

再者,關於第二點…
原作中,萊拉是被抓走沒錯,但按照原作劇本合理邏輯,讓她是直接被「吞人獸」被抓到波伐格這個切割小孩的研究機構,等她把波伐格弄得一團糟之後,才意外地被丟到熊國都市,更轉危為安地幫歐瑞克奪回王位。
可是電影版卻讓壞人的嘍囉抓去丟在熊國都市的門口?這是什麼奇怪的邏輯啊?為何壞人的大人抓到小孩之後,要丟給武裝熊?有什麼好處嗎?有什麼意義嗎?這完全不合理啊。

----

至於環境要素上…
電影版的氣氛掌握得不錯,我沒有什麼可以多談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