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故事為何好?爛故事為何爛?
我得非常誠懇地說,業界裡,至少編劇部分,有三個關鍵性的傳統問題,至今沒有任何改變,這導致了劇本好壞品質變動巨大,好的成神,壞的填海。
1.
官大學問大、有錢為所欲為,高層隨意亂改劇本,完全不管其他任何事與專業
2.
一堆完全沒有文學學術專業能力(學歷)底子的「編劇」或「作家」,自以為是,以為自己想出來的段子就一定是最好的。
3.
真正文學科班,甚至就是劇本或小說創作組專業出身的人,卻根本寫不出任何像樣的故事,然後占著主編劇的位置頤指氣使。
白話言之就是:
·
有錢有權的不懂還亂搞
·
沒學位的,根本不知道自己寫出來的東西是好是壞,亂寫,亂槍打鳥
·
有學位的,知道一點好壞,但骨子裡卻沒有藝術才能,創作不出真正的好東西,但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堅持自己寫的東西很棒
----
太詳細的例子,我不能直接舉出來,因為那會傷害別人的自尊。
但,有在相關業界走跳的人,基本都能理解我在說什麼。
在這種狀況下,自然會發生:「為何同一個老編劇,年輕時寫出了神作,但老了之後的作品卻爛得依託答辯。」
因為這些老編劇,往往根本沒有文學專業學術能力,講得更限縮一點:「他並不懂編劇學與敘事學,更不可能是這個大學專業科系畢業的。」
所以,他實際上並不知道:
·
一個好故事,為何好?
·
一個爛故事,為何爛?
這就是我在大學講課時,經常對我的學生解釋說:
「先忘掉你們一路從小到大從各種國語、國文、語文課上學到的所謂『文學理論』。
那些東西講好聽一點叫『沒有可操作性』,
低情商地說叫:『連作者自己都不知道自己這個理論是啥鬼東西』。」
我是學科學的底子,在自然學科裡,一個理論要從「假說」被認可成為「學說(正統學術理論)」是有各種很嚴格的條件的。
其中,最被所有科學家們一致認同且看重的,就是:「可重複性」。
一個實驗,不管是誰來做,只要實驗室建構的客觀條件(控制變因)完全一樣,
實驗步驟與過程完全按表操課(操縱變因),
會得到的結果(應變變因)理論上就會完全一樣。
因此,這個實驗所代表的學說就可以被重複研究與理解,自然而然就會被承認。
(這就是為何上次日本某自稱學術突破的年輕女人被質疑到死的原因)
好,回到文學。
但,大多數學生一路學上來的所謂「文學理論」,有任何「可重複性」嗎?
別鬧了。
一個真正好的「文學理論」,就是用來判斷作品好壞的,他應該要能告訴你:
·
一個好故事,為何好?
·
一個爛故事,為何爛?
·
按這個文學理論來做,能寫出好作品。
而,這個業界裡面,絕大多數的編劇,連這種等級的「文學理論」都不懂。
他連「判准」都沒有,
更別提「穩定寫出好故事」這種事情了。
----
最後補一句,這就是為何明明好萊塢的劇本通常很爛俗,但整體而言大多數是「能看的、及格的」。
因為,好萊塢形成了至少一到三套的標準「編劇理論(文學理論)」,
市面上有非常多的暢銷書在講解這些。
三幕戲這種基本的編劇架構,別說亞裡斯多德的詩學。
中文裡,元雜劇也一大堆劇本就是這種有標準架構的作品。
把劇本搞砸,不是沒有理論,而是人的問題,
是寫的人不懂理論還亂搞造成的蠢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