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月 20, 2008

學界覷聞(其一)

[達克日記] 2008/02/20--學界覷聞(其一)

這算是一「系列」補寫的日記,很多都是聽聞許久,但一直找不到時間寫的,現在就隨便找個日子塞塞。

標題我本來想下「學術界秘辛」之類的,但後來想想:我哪有什麼學術地位可以寫這種標題?
後來想寫「趣聞」,問題是,這一點也不有趣。

最後,就改成這個「覷」了。
取其「面面相覷」之意。

----

學術界,並沒有大家想像得那麼清高。

近來許多網路文章或漫畫,都在在揭露著這些早該為人所知的「學術倫理」,而這些文章或漫畫寫得多半比我好,而且貼切,所以他們談過的,我就不談了。

我只會寫寫我想談的事情。

----

第一篇想寫的就是有關「歸國學者」的事情。

之前,我就常跟朋友討論到某位小有名氣的「歸國學者」,最近很努力在台灣出書的事情。
當時,幾位朋友都不覺得那位前輩的表現有什麼怪異,可,我面對此事總是笑而不答。

那位前輩,在台灣是念第一學府的工學院第一志願畢業的,後來出國到了長春藤盟校的其中一所深造,取得了基礎理論的理學博士。
接著又在美國做了蠻長一陣子的研究員,後來才回到台灣來。

講「研究員」,可能大家不甚了解「研究員」這個職稱的地位,以為不過是個研究「員」,沒什麼了不起。
其實不然,在美國各區塊的體制也許不一定,但,對於台灣來說,「研究員」是直接等同「大學老師」有一個完整的等級對等對照表的。
助理研究員的等級,相當助理教授。
研究員,就是教授。
其他類推。

由此可知,能在美國當到研究員,想必也不算沒有能耐。
但,為何後來回台了?@@

當然,那位前輩的官方說法當然可以是「回台替另一個領域貢獻所學」。
可,這真的符合學術界的常態嗎?符合大多數人內心的價值觀對應嗎?
我想,這可以值得大家想想。

但,基本上,就我所知,華人能在美國唸完長春藤盟校的博士,而且還找到了研究員的工作的話,多半很快就會取得美國國籍,而且就算沒有取得國籍,也多半已經得到半永久的居留方式,這些學業有成的前輩多半是會在美國一路待到退休,甚至直接在美國終老了。
在美國有了好工作,還願意回台貢獻的話,多半也是退休之後,由台灣的學校重金禮聘回來了,這樣換得的地位,是非常驚人的高的。

更重要的是,這樣回來的老前輩,幾乎九成九都是留在自己博士或長年研究的那個領域裡,繼續培育後進。最多偶爾去開一些通識講座,跟學子們聊聊,少有「離開自己專業領域」去別的位子逛逛的。

再者,學術研究這一條路,真的是博大精深,可能隨便一個主題,就可以花掉無數位博士的一輩子。
而且,大多數毅力不夠的人,會放棄的話,多半很難挺過博士資格考,就會先放棄了。
所以,一旦拿到博士,當上大學教授或研究員時,除非真的犯了什麼見不得人的大錯,很少會中途完全離開自己的專業領域了,什麼借調政治圈那都已經很難得了。
會離開,多半有什麼內幕。

再者,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是,我們在介紹一位老師時,除了介紹他現職、過去的榮耀之外,很重要的是,我們多半會提他專長開什麼課。
即便這位老師真的是開過非常多門課,造福學生,我們多半也會請他本人選幾門最得意的,或者是請他的愛徒幫他標上最受學生歡迎的課,來代表他老人家的專業。

因為,按照學術慣例,要當上系主任或所長,多半是教授等級才能當,副教授已經很勉強了,助理教授只能掛「代理」。
更甚者,博士生多半也得要副教授以上才能指導,所以「博士生導師」也是個很重要的名頭。
所以,一個所長等行政主管職位背後代表的是他的「年資」與「努力」程度。

而要代表這位老師的「專長」,除了直接標之外,更有效的就是他「開過什麼課」。
正所謂「教學相長」,一個老師自己研究什麼專門題目,不一定會有很大的成就,但是,當他敢說這是自己得意的一門課時,往往表示他真的熟到一個程度以上,敢對著學生教學至少一個學期了。
所以開什麼課,往往表示著這位老師的某個領域專業「深度」。


可,我們這篇日記所提到的前輩,剛剛好就完全不符合以上其中任何一項。

他明明作了研究員,卻「中年」回台。
回台後,也一開始不是在「理工學院」裡作「大學老師」。
輾轉之下,最後是到了理工學院為主的國立大學了,但卻又不是在自己拿到學士博士等學位的科系任教。
他所有官方的簡介上,也幾乎從未提過他開過什麼樣的專業課程。

對於這樣一位前輩的狀況…
我還真的是丈二金剛摸不著頭呢。 ^^bb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