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3月 01, 2008

達克談太空科技(其八)

[達克日記] 2008/03/01--達克談太空科技(其八)

[達克日記] 2004/01/01--達克談太空科技(其零)
[達克日記] 2008/01/02--達克談太空科技(其三)

【其八、核融合爐在地球表面是不可能的】

「其八、核融合爐在地球表面是不可能的」。
這是一篇我很早很早就想寫的文章,
第二次有很強烈的心情想寫,是在電影《蜘蛛人2》上演時,
這次,則是看到了這篇文章[轉貼] 癮科學:無中子核融合(就是鋼彈裡用的那種)

有了上面這篇文章,我就可以少解釋很多東西,
所以趕快趁機來寫。(笑)

----

什麼叫核融合?

抬頭看一下太陽,那就是核融合。


因為有了[轉貼] 癮科學:無中子核融合(就是鋼彈裡用的那種)
所以我這次只講重點結論:
「以目前地球上的科技與可以想見的未來技術 裡,要在地球表面或大氣圈內製造並運行商業化『核融合』爐是『幾乎不可能』的。」
(實驗性質的,那種只運行一小段時間,能量與溫度受到嚴格限制,投入能量遠大於輸出能量的,不在我說不可能的範圍裡。)

原因很簡單,
「我們做不出承受得了核融合爐所需的外 殼。」


裝熱水,需要承受得了水溫的容器。
做石油燃料引擎(目前汽車用的那種),需要承受得了燃燒溫度與壓力的引擎外殼。

同樣地,製造核融合爐也需要能承受得了那樣高溫高壓的爐殼與整個電廠建築。


問題就在於:「我們現今的材料科技,無法直接製造出那樣的外殼。」
(詳情我在[達克日記] 2004/05/01--達克談太空科技(其三)會有部分討 論。)


傳統的建材或材料,如金屬或鋼筋水泥等,在至少將近6000℃的核融合溫度與所需的超級高壓面前,已經不是我們能控制的範圍。

也許有人會說:「我們現在不就有核能電廠?」
是的,現狀下我們人類有尚稱堪用的「核分裂」商業核能電廠,可,核融合是遠比核分裂更進一步的一種核反應。

用最最淺白的表達方式來解釋就是:
「一般炸彈要爆炸,是先點火,用一個比較低的能量當引導,激發出炸藥本身儲藏的化學能。
而氫彈(核融合彈)要爆炸,就是先引爆一個核分裂彈來做引火。」

核融合彈要開始反應,需要相當的高溫高壓,而一般炸彈的大小,我們做不到那樣的高壓,所以只好用高溫取代,
而傳統炸藥所能提供的溫度又不足以啟動核融合,所以才選用了核分裂彈。

核分裂所能到達的溫度,僅僅是勉強能啟動核融合的門檻而已。

因此,人類目前的傳統材料科學,能承受得了核分裂,不代表能吃得動核融合。


為了解決核融合爐建材的問題,也就是要包得住核融合反應核心,
聰明的科學家們選用了以下幾種方法:(來源wiki條目:核融合
* 超聲波核融合
* 雷射約束(慣性約束)核融合
* 磁約束核融合(托卡馬克)

用白話來寫就是「電磁場」。
也就是電影《蜘蛛人2》中,八爪博士選用的方法。

乍看之下,一切都有可能了,
能抓得住核融合,我們就能拿來發電!

聽起來多麼美妙~


但,現實總是殘酷的。

什麼都別提,只光問三個問題,馬上就能把電磁場爐心打回原型:
1、這電磁場需要多恐怖的電量?你核融合發出來的電有超過維持這電磁場所需嗎?(效益問題)
2、核融合反應本身除了能量之外還有「超級恐怖的熱量」,電磁場擋不住這麼大的熱量喔,其他建材也辦不到。
3、強大到這種地步的電磁場下去,周圍好大範圍內別說電器會壞光,恐怕也沒多少生物能活下去了。

第一點,經濟效益馬上把這個電磁場包覆打死。

第二點與第三點,要讓核融合的效益好到能商業化,那個溫度一定會高居不下,老問題是根本沒辦法有材料擋得住這些溫度,電磁場本身造成的電磁波也是如此,
那這個核融合爐根本沒辦法在地球表面上找到地方來蓋。

就算蓋在塔課拉瑪干沙漠正中央,那周邊的沙子也會馬上被融化,甚至進入電漿狀態,
然後整個電廠很快就會整個融化掉。(誇示法)

這是個連手機訊號基地台都會有人抗議的年代,
這麼強電磁波的東西,真的會有居民願意讓科學家蓋在自己家附近?


這樣一來,電磁波包覆又不能用了,一切問題又回到原點了。


因此,在沒有「突破性的夢幻技術」開發出來之前,
商業化核融合爐想蓋在地球表面是「不太可能」的。


----

但,我得強調,我認為在大氣圈內辦不到,不代表在地球外辦不到。

我個人目前認為最適合的解法大概還是乖乖弄到至少月球軌道上,另外找個地方來實驗這個核融合爐,那樣可以根本性地「不需要去解決」某些技術問題。

可惜的是,真的把核融合爐弄到太空上,又會遇到很多運輸的技術性問題…

所以,這其實是個需要很長遠計畫才能解決的大夢想。


----
----

(請注意,這一段完全談的是空想科學,請勿太認真去檢驗,只是談談笑笑。)

再者,需要怎樣的「夢幻技術」才能達到「核融合爐實用化」的夢想呢?

最簡單,最容易表達的也就是鋼彈系列作品中所寫的「米氏粒子」,(詳情WIKI條目:米諾夫斯基粒子應用技術
大概這種夢幻技術要「夢幻到米粒」的等級才有辦法實現核融合爐迷你化的程度。


只可惜,我個人對米氏粒子的設定,有非常非常多的負面意見,(詳情請見:[達克日記] 2008/01/02--達克談太空科技(其三)
因為米粒本身的設定就是一連串的超級矛盾。

----

相關wiki條目:
太陽
核分裂
核融合
常溫核融合

二月份的空白

[達克日記] 2008/03/01--二月份的空白

好一陣子沒認真寫日記,整個二月份的日記一片空白。(苦笑)

當然,就很多意義來說,二月份我還真的是幾乎空白,我完全當成在放大假。
不過,這不代表二月份我沒有想事情,只是二月份我幾乎都拿來補足一月底我不在台灣時,我本應當要注意的資訊,順便把一月中下旬那十幾天,我出去玩時,紊亂的心思重新沈澱下來。

雖然,這樣講很糟糕,但,隨著年紀的增長,我開始不得不承認:「我一次只能作一件事。」
而且,還不是同一個短時間處理一件事,像是:一邊聽音樂、一邊看書的這種。
而是:「專心於學業」、「寫作」、「遠行旅遊」或「靜思計畫」等......

以往,作一些小小的事情時,我有自信自己是個能「超級多工」的人,倚仗著腦中一百零壹一隻小精靈的多數表決機制,我能在同一個瞬間計算非常多的事情。

可,這幾年來,我開始漸漸地明白:「自己每在一段時間裡燃燒全部的心力完成一件大事後,我接下來兩倍的時間內就會沈陷難以視事的狀態。」
尤其是去年底,我開始強烈地感受到這般的力不從心。(詳情請見:[達克日記] 2007/10/22--資訊的密度(其一)[達克日記] 2007/10/25--瀏覽與研讀(其二)
也許,就某種意義而言,這就是在一小段時間裡,完全將自己的能力百分百釋放後,得付出的代價吧...

一月上旬到中旬,我完全燃燒在期末的戰火當中,下旬我去了大陸。
二月上旬我又回到了家裏過年,生活的節奏又得切換成農曆過年狀態。
也就是說,我足足幾乎有快要四十天,失去了平常生活的步調。

二月十二號,我回到學校之後,才開始漸漸重建自己在學校的生活節奏,不斷地在網路上,看著自己這四十幾天來沒跟上的資訊。
一直到今天,三月一號,也才總算覺得自己回過了神來,好像回到了原本的Dark心裡一樣...(苦笑)

希望,我能在這幾天慢慢地回到讀書與寫日記的節奏裡。

----

另外,在大陸的時候,學姊對我說:「如果你把寫日記的時間省起來,你的作品進度早就飛快了。」

這件事,讓我們另外開一篇日記來談吧!(笑)

星期四, 2月 21, 2008

評估草率?

[達克日記] 2008/02/21--評估草率?

這也只是一篇補寫的日記,因為這話題我也思索許久,剛好二月份日記極少,就補在這裡了。

----

與一些「具有環保意識」的人聊天時,常常會聽見一句幾乎已經變成慣性語的用詞:「這件工程的評估未免太過草率!」

近二十餘年來,這些常被批評為「評估草率」的工程中,最有名的例子莫過於「核四」與「蘇花高」。

先跳過其他可能被批評為「評估草率」的工程,單論「何謂評估草率的定義」「核四是否評估草率」與「蘇花高是否評估草率」這三件事,我就覺得問題實在很大很大。

----

首先,討論任何問題,最先應該界定清楚的多半就是這個「定義」問題。

那,什麼叫做「評估草率」?

草率的反義詞應當是「嚴謹」。

那麼,「不嚴謹」是否就等同於「草率」?
「不草率」是否又等同於「嚴謹」?

光是這幾句話,就可以討論很久。

----

讓我們跳過文字遊戲,單純來定義「草率」。

若我們要說一件事做的過程不草率,應當就是指這件事被執行得相當徹底完整,是吧?

那,我們要衡量這件事的「完成度」時,究竟要用什麼單位來量化評估?

用「事情是否結束」了?
用「時間的長短」嗎?
還是用「嘴巴說說」?

----

假設,我們先用第一個「事情是否結束」了。
那,我想,沒有任何人有資格說「核四」跟「蘇花高」的評估很「草率」。

因為這兩件工程的「評估」早就做完了,而且還做好了幾遍。

事情完成了,而且還完成了好幾次,這樣哪裡草率?我不懂。


若用「時間的長短」來評斷,那我們可以大大方方地來檢視一下這兩個工程的歷史進度…(詳見維基條目:「核四」與「蘇花高」。)


核四計畫草案提出日是1980年,一路到最後真的開始動工是是1999年,足足「評估」了十九餘年。
(我們講的是草案提出那年開始算,事實上,草案作出來之前,一定已經就開始評估了,沒有初步評估,是不可能有草案的。)

十九年,夠久了吧?
一個小孩從出生到刑法成年也不過十八年。
評估了十九年,時間上夠久了吧?




蘇花高速公路草案提出是1990年,一路到正式開始動工(雪山隧道)是1991年。

嗯嗯,只有一年多,確實很短。

但…咦?

我們怎麼好像看到了「雪山隧道」四個字?

沒錯!
雪山隧道貨真價實就是蘇花高(五號高速公路)的一部份!

雪山隧道不是早就正式通車了嗎?(2006/6/16)

一個已經非但「評估完畢」,甚至已經蓋完大半,通車大半的工程案,到底哪裡能稱為「完成度不夠」等於「草率」了?

評估是為了什麼?
就是為了「預先發現可能發生的問題」,不是嗎?
案子都已經進行到一半了,若真有問題,也都發生了,現在都已經完工大半了,問題也都解決得差不多了。
到底還有什麼理由說這「評估草率」?


----


每次我聽到別人批評「核四」或「蘇花高」兩個案子「評估草率」時,我腦袋裡轉的就是上面這些事情…

尤其是核四。

一件評估足足十九年的案子。
我們可以嘴巴上批評官員行事草率,互相掩護。

但,我們不能昧著良心說這十九年間,相關工程人員們、土木建築學者們與科學家們,沒有用心在「評估」!

因為光是台灣核四要不要蓋,所寫出來的出版物跟書面報告,就多得驚人無比。
有認真在國家圖書館查書系統裡找尋過相關資料的人,就能理解關於核四的資料量有多麼龐大。


若,連書面資料都多到這種程度的一個十九年評估案,都說它「評估草率」。

那以後我們民眾是不是要蓋個茅草屋或工寮,都得要跑政府機關,申請建築執照、使用執照,全部跑完,才不會被鄰居說「評估草率」?

我們以後自己住家要蓋個遮雨棚,是不是都要評估個五、六年,才不會被鄰居說是「評估草率」?


----

「評估草率」?
一個非常非常有趣的問題。

星期三, 2月 20, 2008

學界覷聞(其一)

[達克日記] 2008/02/20--學界覷聞(其一)

這算是一「系列」補寫的日記,很多都是聽聞許久,但一直找不到時間寫的,現在就隨便找個日子塞塞。

標題我本來想下「學術界秘辛」之類的,但後來想想:我哪有什麼學術地位可以寫這種標題?
後來想寫「趣聞」,問題是,這一點也不有趣。

最後,就改成這個「覷」了。
取其「面面相覷」之意。

----

學術界,並沒有大家想像得那麼清高。

近來許多網路文章或漫畫,都在在揭露著這些早該為人所知的「學術倫理」,而這些文章或漫畫寫得多半比我好,而且貼切,所以他們談過的,我就不談了。

我只會寫寫我想談的事情。

----

第一篇想寫的就是有關「歸國學者」的事情。

之前,我就常跟朋友討論到某位小有名氣的「歸國學者」,最近很努力在台灣出書的事情。
當時,幾位朋友都不覺得那位前輩的表現有什麼怪異,可,我面對此事總是笑而不答。

那位前輩,在台灣是念第一學府的工學院第一志願畢業的,後來出國到了長春藤盟校的其中一所深造,取得了基礎理論的理學博士。
接著又在美國做了蠻長一陣子的研究員,後來才回到台灣來。

講「研究員」,可能大家不甚了解「研究員」這個職稱的地位,以為不過是個研究「員」,沒什麼了不起。
其實不然,在美國各區塊的體制也許不一定,但,對於台灣來說,「研究員」是直接等同「大學老師」有一個完整的等級對等對照表的。
助理研究員的等級,相當助理教授。
研究員,就是教授。
其他類推。

由此可知,能在美國當到研究員,想必也不算沒有能耐。
但,為何後來回台了?@@

當然,那位前輩的官方說法當然可以是「回台替另一個領域貢獻所學」。
可,這真的符合學術界的常態嗎?符合大多數人內心的價值觀對應嗎?
我想,這可以值得大家想想。

但,基本上,就我所知,華人能在美國唸完長春藤盟校的博士,而且還找到了研究員的工作的話,多半很快就會取得美國國籍,而且就算沒有取得國籍,也多半已經得到半永久的居留方式,這些學業有成的前輩多半是會在美國一路待到退休,甚至直接在美國終老了。
在美國有了好工作,還願意回台貢獻的話,多半也是退休之後,由台灣的學校重金禮聘回來了,這樣換得的地位,是非常驚人的高的。

更重要的是,這樣回來的老前輩,幾乎九成九都是留在自己博士或長年研究的那個領域裡,繼續培育後進。最多偶爾去開一些通識講座,跟學子們聊聊,少有「離開自己專業領域」去別的位子逛逛的。

再者,學術研究這一條路,真的是博大精深,可能隨便一個主題,就可以花掉無數位博士的一輩子。
而且,大多數毅力不夠的人,會放棄的話,多半很難挺過博士資格考,就會先放棄了。
所以,一旦拿到博士,當上大學教授或研究員時,除非真的犯了什麼見不得人的大錯,很少會中途完全離開自己的專業領域了,什麼借調政治圈那都已經很難得了。
會離開,多半有什麼內幕。

再者,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是,我們在介紹一位老師時,除了介紹他現職、過去的榮耀之外,很重要的是,我們多半會提他專長開什麼課。
即便這位老師真的是開過非常多門課,造福學生,我們多半也會請他本人選幾門最得意的,或者是請他的愛徒幫他標上最受學生歡迎的課,來代表他老人家的專業。

因為,按照學術慣例,要當上系主任或所長,多半是教授等級才能當,副教授已經很勉強了,助理教授只能掛「代理」。
更甚者,博士生多半也得要副教授以上才能指導,所以「博士生導師」也是個很重要的名頭。
所以,一個所長等行政主管職位背後代表的是他的「年資」與「努力」程度。

而要代表這位老師的「專長」,除了直接標之外,更有效的就是他「開過什麼課」。
正所謂「教學相長」,一個老師自己研究什麼專門題目,不一定會有很大的成就,但是,當他敢說這是自己得意的一門課時,往往表示他真的熟到一個程度以上,敢對著學生教學至少一個學期了。
所以開什麼課,往往表示著這位老師的某個領域專業「深度」。


可,我們這篇日記所提到的前輩,剛剛好就完全不符合以上其中任何一項。

他明明作了研究員,卻「中年」回台。
回台後,也一開始不是在「理工學院」裡作「大學老師」。
輾轉之下,最後是到了理工學院為主的國立大學了,但卻又不是在自己拿到學士博士等學位的科系任教。
他所有官方的簡介上,也幾乎從未提過他開過什麼樣的專業課程。

對於這樣一位前輩的狀況…
我還真的是丈二金剛摸不著頭呢。 ^^bb

星期六, 2月 16, 2008

達克談三國(其二)

[達克日記] 2008/02/16--達克談三國(其二)

[達克日記] 2008/02/15--達克談三國(其一)

其一談完了陸遜的年紀,其二我們來談另一個我認為三國穿越文中,大家經常弄錯的問題:「赤壁之戰時的三國勢力狀況。」

很多人都會誤以為「赤壁之戰」真的是孫劉兩家同盟後,南方勢力才足以擊敗曹操的北軍的……但,事實上這是一個極大的誤會。

姑且不論:孫「劉」聯軍中的「劉」指的是劉備還是前荊州牧劉表之子劉琦,這個「劉」在赤壁之戰中都不可能起任何決定性的作用。

讓我們詳細來看一下wiki條目中的赤壁之戰是怎麼說的:

----

(以下摘自維基條目:赤壁之戰中,孫劉聯盟一節。)

諸葛亮到達柴桑時(今江西九江西南),孫權已接到曹操勸降的書信,信上說:「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于吳。」以張昭為代表的東吳群臣主張投降,而 諸葛亮和魯肅主張抗曹。孫權處於進退維谷的狀態,他不願以「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曹操,可又擔心孫劉聯軍不能與曹操相匹敵,

諸葛亮為孫權分析敵我雙方的利弊:「豫州(劉備)軍雖敗於長阪,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他指出(一)曹操勞師遠征,士卒疲憊;(二)北人「不習水戰」;(三)荊州之民尚未心服曹操。諸葛亮的結論是如果孫劉聯合,定可取勝。

在軍事會議上,張昭為首的群臣建議投降曹操,孫權雖然不滿,但不置可否。會後,趁孫權如廁機會,魯肅偷偷跟到孫權身邊,指出:「我們(他與張昭等 人)投降後還可謀一官半職,那將軍(孫權)呢?」孫權漠然不語,於是魯肅建議召回在鄱陽的周瑜共商對策。《演義》對魯肅多所貶抑,史實上魯肅具有高度的政 治遠見,孫權也非常欣賞。

周瑜支持諸葛亮和魯肅的意見,先後分析曹軍的弱點,指出:第一,曹軍疲憊不堪;第二,「又今盛寒,馬無藁草」第三,加之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曹操的後患。既而進步分析了曹軍的實際力量,指出來自中原的曹軍不過十五六萬,而且所得劉表新降的七八萬人,人心並不向曹。

召回周瑜後,周瑜如上述剖析局勢,並認為給他精兵三萬,就可打敗曹操。於是孫權當眾拔劍切下桌角說:「再敢說投降者,如此桌。」

孫權增強聯劉抗曹取勝的信心,命周瑜和程普為左右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於是周瑜等率領黃蓋、韓當、呂蒙、凌統、甘寧、周泰、呂範將精銳部隊三萬人,沿江而上至夏口,與劉備統軍兩萬多人會合,共同抗曹。

----

基本上,上述的敘述裡,大體上就是直接翻譯三國演義的內文的所以資料來源應該不成大問題。

分析下來,我們可以得到一個數字上的分析結果:

曹操軍:共八十餘萬大軍,核心主力約十六萬,附帶原荊州主力水軍蔡瑁與張允兩位率領的七萬餘人。

孫權軍:約共十多萬人,核心主力為周瑜率軍的三萬菁英(應當就是水師)。

劉家軍:約兩萬人,表面軍權指揮者仍為前荊州牧劉表之子劉琦,只有一半是劉備從徐州一路帶來的殘兵。


從這三家勢力的分佈,我們可以繼續往下推論:

第一、劉家軍數量上根本只是零頭:
光是看到這個數字--80萬(曹):10萬(孫)+2萬(劉),真的還有人會覺得劉家軍在這次赤壁之戰中佔有任何決定性的作用嗎?玩笑未免開太大了……

第二、劉家軍幾乎沒有水師:
我們有讀三國,都會瞭解,赤壁之戰除了那把要命的黃蓋詐降火跟龐統連環計,第三個南軍能贏的關鍵要素就是:「決勝軍隊是比誰水師量多質精。」
玩笑開更大的是,劉家軍的士兵來源大半是前荊州軍,而原荊州軍的水師主將蔡瑁跟張允再開戰之前就帶著全部荊州水師投靠曹操去了!(這還是曹操要開打前終於得到足夠水師的最大原因)
而劉備自己從徐州帶來的殘兵,也都是步兵為多,就算關羽手上還有水軍,那也不過了了幾千人。
也就是說:「劉家軍、赤壁之戰前夕的原荊州軍幾乎沒有水師可言!」

第三、劉家軍的軍方指揮官到底是誰,完全一團混亂:
號稱是荊州方面劉家軍萬餘人沒錯……但說到底這些根本就是前荊州牧劉表之子劉琦的勢力兵,是他的私人部隊,與「劉備」本人一點關係也沒有。劉備根本指揮不動這些部隊的,就算他叫關羽拿青龍刀、張飛挺蛇矛站在這一萬人後面「督戰」,這一萬人也不見得會往前衝去衝鋒陷陣的。
要把這劉家軍的一萬多人算成「劉備」投入赤壁之戰的部隊,根本是個糊塗事。
就算好,劉備自己手上也還有萬餘的徐州殘兵,這也絕非精兵,而是一路戰敗到這兒的老弱,其中還一票是關羽的水軍,整個指揮系統根本是東拼西湊的散裝品。


綜合以上三點,我們可以得知:
赤壁之戰時,相對赤壁北軍,劉家軍那兩萬人根本是「一群首領不明確、水師不多、人數少得可憐的殘兵敗將」。
(我說他們殘兵敗將並不算過份,失去了水師的荊州軍是殘兵,一路從徐州輸到荊州的劉關張趙是敗將。)


如此一來,劉勢力真的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能在赤壁之戰幫上什麼忙嗎?

我想十分可議……


----


即便,跳脫上面質與量上的分析,我們單純就事實面來看:「劉家軍的兩萬人在赤壁大戰當下,究竟擔負了怎樣的任務?」

事實的結果是:赤壁一戰之後,劉備佔領了大半的荊州領土。

也就是說:「啊啊,不好意思,劉家軍根本沒去赤壁主戰場!」

劉備他們正趁著曹魏與孫吳勢力無暇分身之際,大大方方地進佔荊州幾個主要大城!正忙著併吞地盤呢!


整個赤壁之戰,前後就這麼幾個月,荊州又這麼大,劉家軍也不過兩萬人,若真全投入了赤壁主戰場,那麼,等孫權軍打敗了北軍,劉家軍就沒有時間去佔領荊州了。

換而言之,劉家軍必定是兩萬人全部重回荊州各主城,搶在孫權軍徹底擊潰赤壁北軍之前,執行佔領計畫啊!


縱使退一萬步而言,劉家軍沒那麼沒良心,沒有真的把兩萬人全都丟回荊州去佔領,有留一部份人手下來幫忙打赤壁之戰……那,又回到我們上一段的邏輯裡了:「對面是八十萬大軍,你送來個幾千人?起得了決定作用嗎?你這幾千人都是超級賽亞人嗎?」

(要這幾千人真是超級賽亞人,那當初怎麼會害怕曹操跑去找孫權同盟?)


所以,結論還是沒變:「劉家軍在赤壁一戰根本起不了決定性的影響。」



----



只要扣除掉小說中單一神人就可以扭轉乾坤的那種逆天橋段,以完全戰場評估來說,我們幾乎可以說劉備勢力其實對赤壁之戰沒有關鍵性影響力。這場赤壁之戰,只是曹孫兩家的大會戰,劉備不過是在旁邊搖旗吶喊,然後順便趁亂偷取荊州、佔領主城的流氓軍閥頭子而已……

星期五, 2月 15, 2008

達克談三國(其一)

[達克日記] 2008/02/15--達克談三國(其一)

這算是一篇補寫的日記,會選擇放在二月份除了是因為此月我日記量比較少之外,主要也是想彌補年初去長江時,該去荊州卻因大雪封路沒去成的遺憾......

----

一直以來,我就很喜歡「三國」這個故事題材。

除了最標準的《三國演義》與《三國志》與其延伸的改編作品之外,我也看很多網路上作者們另外改寫翻案的三國故事。

雖然我常常看得很爽、很過癮......
可是,有些謬誤,我實在不吐不快!

這些錯誤,連很多寫三國題材寫到很出名的網路作家都錯得離譜,甚至沒有讀者出面反駁。

其中最讓我覺得吐血的主要問題有二:
一、赤壁之戰時的三國勢力狀況。
二、陸遜的年紀描寫。

一下次另外寫日記談,這次我們主要談談二、陸遜的年紀。

----

陸遜在早期二十世紀的三國故事系統發展中,一直不是個很受重視的角色。
因為以三國的情勢發展來說,陸遜算是非常晚成名的角色,他一直要到關羽戰死前後才算是開始登上三國的主舞台,最後在蜀吳大會戰的「夷陵之戰 」才一戰成名。
因為成名太晚,所以到了二十一世紀很多三國相關題材小說才把這個獨特的人物翻出來寫,當作是新題材、新人物來寫。

我也認同陸遜的確是個非常有魅力的名角色,我亦非常喜歡陸遜;甚至連漫畫《火鳳燎原》剛連載到四奇確定是郭嘉時,我馬上就在猜後面四個應該是周瑜、龐統、孔明跟陸遜了......

但是!
但是!

很多故事把陸遜寫成「少年將軍」或者「少年軍師」,甚至是「正太」,卻把孔明描寫成一個啤酒肚中年人,我就非常非常的難以苟同了。
這根本是完全不讀書!

wiki條目我們一口氣把三個關鍵詞的超連結都列出來:諸葛亮陸遜夷陵之戰

在這些條目裡,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發現到:
孔明:181年出生
陸遜:183年出生
夷陵之戰:221年七月發生。

看到沒有!
孔明才堪堪大陸遜2歲而已!
他們兩個根本同輩份。

也就是說,兩個人若在同一個學校,了不起一個三年級學長、一個一年級學弟,不可能一個是「中年」,另一個卻還是「少年」!

孔明雖然成名非常早,208年隆中對跟赤壁之戰,他26歲就成名了;而陸遜是成名很晚,221年七月,他堪堪38歲才廣受注目;但,一個38歲的軍師,到底是怎樣的標準才稱得上「少年」啊?

若,38歲大戰夷陵的陸遜都算是少年,那208年赤壁之戰時,175年出生的周瑜也才34歲喔,他豈不是「兒童將軍」?

唉.....

----

延伸閱讀:
[電影] 赤壁

星期五, 2月 01, 2008

大陸行精選32:回首,丁亥,雪

[照片] 大陸行精選32:回首,丁亥,雪

Picasa網路相簿版:
http://picasaweb.google.com.tw/darkakia/32
投影片播放模式:(最為推薦的閱覽方式)

Flickr網路相簿版:
http://www.flickr.com/photos/darkakia/sets/72157604080791531/
幻燈片播放模式


---------------------------------------------------------------

回首,丁亥,雪(試閱)

2008年一月底,丁亥豬年末,一行四川,順江下兩湖,卻遇上了半世紀來最大的雪……再回首,多少心事……

01:

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們為何總是行色匆匆,卻忘了停下駐足遠方?

02:

每個交會的行道口,我們總只顧著看顏色,而忘了方向。

03:

輕磚牆,泥地巷,卻往往才是我們出發的地方。

04:

今年此門遊客如織,誰問來往百千歲?

05:

長廊伴林,河畔隨柳,還望遠洋樓房,何時知足?

星期四, 1月 31, 2008

Dark一月底的大陸行相簿

[相簿] Dark一月底的大陸行

歷經了大雪磨難,回來後又忙著過舊曆年,我終於把大部分這次大陸行的重點照片整理好了,放在我google的picasa相簿裡:
http://picasaweb.google.com/darkakia

至於影片,我會放在我youtube的空間:
http://www.youtube.com/user/darkakia
(目前還沒有全部上傳完)

基本上,我們整個行程簡介如下:
我們第一天在成都,第二到五天在重慶,六到八在長江上(郵輪維多利亞一號過整個長江三峽),九到十一在湖北武漢,第十一天晚上住湖南長沙,接著第十二天下午去香港轉機回高雄。
中間主要行程是成都的黃龍溪谷鎮、重慶師範大學、解放碑跟新華書店、長江三峽、小三峽、鬼城酆都、白帝城、武漢我們幾乎都在出版社,長沙我們有去黃鶴樓跟嶽麓書院。

回頭我會找時間把全部的行程日記補寫起來。

雙眼與鏡頭的抉擇

為了這次0120至0131足足十二天的大陸行,我挖出了我的老數位相機Kodak EasyShare CX6330(這可是2003年款的哩),替它重新買了三組共六個的2700mAh超大容量的三號充電電池,還有2G跟4G的SD記憶卡各一張。(註一) 這些行前,一整個擺明就是「我要照相照到爆!」的作戰準備。
最後統計總照相容量,我照了大概6G多的容量,就算刪掉模糊不能用、跟我開連拍重複的照片,實際容量也還要4.81G,算得上是一次個人旅行史上最多的一次照相紀錄了。(註二)
但,就在第一天的行程裡,我便注意到了自己花了很多時間在看這台老相機的LCD,只花時間在注意我有沒有對焦,或者還有什麼東西沒拍到,卻沒有細細地用自己的雙眼去觀賞眼前的景色……
這樣的疑惑與遺憾,到了長江三峽中的巫峽時,到達了最高點,因為整個巫峽我們的船只花了十幾分鐘便過去了,這段時間我幾乎都在照相,沒有好好地看一看整個 景色,這點讓我後悔不已,雖然大壩完工後的巫峽早已不復當年,而且我們也還是看完了大小三峽全部,可,這樣的遺憾在當下還是存在的。(詳情請見0126的 日記。)
面對「雙眼與鏡頭的抉擇」,就像出外旅行永遠無可避免的一個抉擇一樣,不論怎麼作都得面對。
我當然能花更多的時間停留在同一個景點,慢慢地拍完了照,再來看,或者邊拍邊看,但,我們能有這麼多的時間嗎?
我想我不知道。

最後,我只能開玩笑地對學長姊說:「下次出國來玩,我要買一台硬碟式的DV,然後作一個肩架架起來,隨時隨地都錄影,就不會有這個遺憾了!」
不過,到時的遺憾恐怕會是「儲存媒介容量不夠大」了吧?(笑)

----

註一:雖然4G那張是SDHC格式的,主要是給EPC用的。不過,我也有全部拿來轉存照片的心理準備了。
註二:這樣的總容量對很多拿數位單眼在拍照的人眼中,大概是微不足道的吧?(笑)

-----
延伸日記:
達克的大陸行相簿
[達克日記] 2008/01/31--一日旅、一日記

一日旅、一日記

[達克日記] 2008/01/31--一日旅、一日記

這趟0120至0131的大陸行,事前我就一直有想要特地寫遊記的念頭,而且還有打算在旅行途中直接抓空檔開始寫,EPC有很大一部份的就是為了現場寫遊記而帶的。
但,這樣的豪情壯志,大概到了整個行程的第三天,我們到達重慶時,我就發現以自己的意志力是辦不到的了。
行程當下,我對沒能現場當日事、當日記是有些許遺憾,可並沒有想太多。等到回到台灣過了年,我在開始真正花時間在遊記這件事上時,竟然已是2/15了……若說,要我原諒自己的懶惰或者替自己找任何理由(藉口?)來掩飾,那也只是讓整件事變得更困窘而已。
薛德瑞一人自行車環島、環法、甚至從北京騎到巴黎都能辦到每隔幾日上傳照片跟遊記(http://www.deray.info/),我這樣只不過遇到了 五十年來最大一場雪(好吧,是連續好幾週的雪),但還能有一半以上行程住有網路的飯店之下,只不過是自己的網站跟blog都被大陸的網路長城擋下來而已, 有什麼大不了的?我為何寫不出來?
除了意志力薄弱,我大概找不出任何原因。

雖然行程當中,我會認真地去想:「寫遊記回到台灣之後我隨時都能寫,但行程當中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獨一無二的,過了就沒有了。」(關於這點體悟,在另一篇日記:[達克日記] 2008/01/31--雙眼與鏡頭的抉擇,有更詳盡的交代。)
可,這畢竟不過是個「選項」,而不能成為一個「不去作的合理理由」。

回到台灣之後,我花了不少時間檢討自己為何沒法做到「當日事、當日記」。又怎樣去兼顧徹底體會行程當中的每件事,又能順利地盡快當下寫出遊記呢?
最後我想唯一的解法就是:「一日旅、一日記」。單數日我認真地在旅程中遊覽後,偶數日我便專心地停下來寫遊記。
或許,會有人覺得,為了寫遊記而把行程的日程給延長了,很不划算,這是花了兩倍的時間與費用在作同樣效率的事情……
可,對我來說:「旅行,不就是為了要去看見與學習新的事物嗎?」
別人我不知道,但若我沒法好好地花時間把自己所見著的、所思考的整理下來,我便不知道自己究竟學會了些什麼。

也許,就像曼特寧咖啡的廣告那樣:「生命就該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
只是,每個人心中的「美好」,都不盡相同罷了。

過了二十歲,人生走了三或五分之一後,我開始瞭解到:「一眛地追求走得比其他人更快、爬得更高。」也許並不一定能讓我自己感受到比較多的快樂。
若,能選擇每走一步,便停下來想一步的時間,是否能讓自己更少一些痛苦與悔恨?多一些的幸福與滿足?

我不知道自己的人生還能有多長,可是,我希望能花最多的時間在靜心思考這件事上;縱使我的人生只有別人的一半,或者四分之一也無所謂,至少我知道我是用自己的思考在過每一天的生活。
這樣是對是錯,我不知道,或許,我得用一輩子去思考這個問題。

一生的旅行,用一生去記錄,這不是一種幸福嗎?


-----
延伸日記:
達克的大陸行相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