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6月 24, 2008

故事三要素與鐵三角平衡

[達克觀點] 故事三要素與鐵三角平衡

若要公式拆解一個小說作品成很多足以談論的要素時,有非常多種拆解法,有六種的、有七種的、有十幾種的,有的會連「主題」、「對話」、甚至是「文字技巧」與「人生觀」等,都拆解出來成為單一要素來談。
但,面對那些拆解得如此細膩的說法時,我總會覺得:「拆解到這麼細時,各要素之間的定義範圍是否太過模糊?」甚至是出現:「拆到這麼細,有些要素根本只有針對特定文本時才有拆出來的意義與價值。」
既然我們談的是一個可以廣泛應用的「公式」拆解,那定義就應該要很明確清晰,要素與要素之間,一旦拆開了,就不應該有任何模糊的空間,不能既是「人生觀要素」,又牽扯到「角色要素」,那樣到底該如何談起?角色要素裡都把主角的價值觀講完了,人生觀要素又要談什麼呢?
再者,都已經被稱為「公式」了,就不應該出現「個案」性的要素,要能廣泛應用在所有小說文本上,這才有被稱為「公式」之價值。
因此,我向來偏好採用傅騰霄在《小說技巧》一書中所主張的三要素說,即「人物(角色)」、「情節」與「環境」 。
傅騰蕭在人的要素上,本只用了「人物」一詞,不過,我個人認為其實這要素不只可以應用在「小說中的人」上,應當也能應用在所有的故事,如:寓言、戲劇、電影等,更有許多故事的主角們並不單是人類而已;故我通常將傅騰蕭的人物要素更廣稱為「角色」要素。
此三要素,我通稱為「故事三要素」。
以故事三要素來拆解所有目前常見的故事可謂輕鬆明確。以人事時地物的概念來解釋:
故事中的「人」歸於「角色要素」。
故事中發生「事」與主角們經歷的主要「時間」(短時間)等較為「微觀」的部分為「情節要素」。
地與物等大範圍的背景設定、歷史觀念(長時間)、普世價值觀等較「巨觀」的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概念,則歸於「環境要素」。
如此一分,三要素之間的分界便非常清楚明白,更重要的是彼此之間的重要性均等,不會再因為分得太細或太模糊,使得任一個要素的重要性過於凌駕於另一個要素,也不會出現幾乎可以被忽略不談的要素。
由此故事三要素的均衡性,我們更可以輕易地明白許多經典的小說作品,為何能得獎、為何受歡迎、甚至歷久不衰的主因。
而這樣的平衡性,我個人稱之為:「故事三要素的鐵三角」。


圖一


當一個故事在三要素各自的領域,不論是人物的深度與廣度、情節談論議題的深度與鋪陳,或環境的描繪都各自優秀到一個程度之後,能否讓自身的文學性更上一層樓,端的就是三要素之間的互動與結合能完美到怎樣的境界了。
此時,若有某一個要素過度被強調或呈現,那非常有可能會反而打壓到其他兩個要素,導致整個故事本來能展現的總體深度與廣度受傷害,甚至整個三角形被壓垮。
因此,三要素之間的平衡性,對於一個優秀的文學作品、特別是中篇小說 來說,是極為重要的。
長篇小說 ,有足夠的篇幅可以在不同的段落刻意發展某一個要素,只要最後整體上三要素仍保持巨觀的平衡,那麼這個故事的完整性便仍能存在。
短篇小說 ,因為篇幅本身就極短,大致上也僅能講完一件事的前因後果。因此本身就沒有什麼篇幅去刻意造成單一要素獨大到足以破壞三要素平衡。
可,中篇小說剛好就卡在三要素平衡點拿捏的關鍵上,一不小心就有可能過於強調某一要素,造成其他兩要素的空間被壓縮,但總篇幅限制又不能補強受傷的兩要素,而造成整個三角形的崩潰。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