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角色有無心理活動?
(這是我回答某個學生的問題之部分內容,純粹就我的回答部分做個記錄,有略微刪改)
在我看來,你問了我兩個問題:
一、你應該有的「問題意識」是什麼東西?
二、那個老師的回答比較適合你?
OK,我兩點分開來談。
先講第二點,其實,每位老師的答案都是對的,沒有任何人是錯的。
因為文學研究本質上是「質化研究」,也就是跟自然科學採用的「量化研究」那種有標準答案的東西不一樣。
文學研究在面對同一個問題時,你採用的觀點,或者說「研究方法」的不同,會有完全不同的答案。
最簡單立刻讓你明白為何會出現這種差異的研究方法就是「讀者反應理論」,用阿寶老師的話講就是「瞎子摸象」。
回到角色究竟有沒有心理狀態?
----
一定會有至少三種答案:
2-1、角色沒有心理變化
2-2、角色有心理變化
2-3、有些角色有,有些角色沒有
----
若你採用很限縮的「形式主義」相關的文學研究方法,例如普羅普故事形態學,你拋棄掉角色行動圈,跟普羅普後來補完性質寫的另一本書「神奇故事的歷史根源」,完全只用「情節功能項」來分析故事,那就會變成一堆符號。
在這種研究方法的觀點下,會說角色「沒有」心理狀態,是有可能出現的。
上面這是2-1、角色沒有心理變化。
----
接著講2-2、角色有心理變化。
因為我知道你之前採用偏向心理學,特別是榮格的集體潛意識與河合隼雄的童話心理學等方法去研究,那這些研究方法當然就會偏向得出「角色當然有心理變化」的觀點。
----
再來,2-3、有些角色有,有些角色沒有
這種研究方法當然也不少,例如你在大學系上裡學過分析角色的方法中,一定有把角色分為「圓形(立體)人物」跟「扁平人物」的方法。
為何會有這種分別?
因為立體的人物之所以立體,就是這個人物在故事發展的過程中,心理有巨大的轉變,人格或能力上有了成長,不是單一個面向而已了。
反過來說,有些角色為何扁平,就是整個故事中,他沒有成長,一直只讓你看到他的某一面。
所以,扁平人物中,可能就會有一部份扁平人物是幾乎沒有心理活動的。
用遊戲學的相關方法來看也會出現類似的狀況,例如有角色扮演元素的遊戲或直接說RPG。
RPG中,主角群跟主要NPC多半是立體人物,隨著故事的發展會有心理變化、會有喜怒哀樂。
但,反過來說,也會有大量的NPC是「完全沒有心理活動」的,例如商人、旅店老闆、村民等等,他們就是功能而已,完全沒有任何喜怒哀樂可言。
這也就是為何有些開放世界遊戲,做到連NPC都有喜怒哀樂時,這些遊戲會讓不少玩家覺得世界很豐富,驚艷。
以上都是以讀者或玩家的觀點去看待作品。
----
若以創作者,也就是作者狀態來看,要不要讓角色有心理活動,取決於作者怎麼做、寫的故事是怎樣的類型?
有些故事類型或作者,就會寫完全沒有心理活動的角色出現
例如推理小說中,就常常過度將案件的比重無限放大,故事裡出現的絕大多數人物基本都是為了案件的功能而存在的,他們就像NPC,根本不需要有心理活動
狠一點的,甚至有時連偵探本人都沒有心理活動。
反過來說,也有另外一種現在特別流行的「社會議題性質的推理小說」
通篇基本淡化了案件的推理,案件的存在,反而往往是為了描述犯罪者犯案的動機,他為何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這時,整個故事最核心的東西,反而變成了「犯罪者本人的心理活動」
---
所以,回到第二點的結論:「角色有沒有心理活動,取決於你打算選哪樣的作品?用哪一種文學研究方法去研究?」
----
再來,回到「一、你應該有的「問題意識」是什麼東西?」
呃啊...這是個很棘手的問題,不是我不知道怎麼回答,而是在文學研究的領域裡,太多學生犯這樣的錯,導致這樣的錯多到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得像上面角色心理活動那樣,我把所有的狀況都大致上以分點或心智圖的方式解釋給你聽。
因為,太多學生犯這個錯,以致於犯錯的角度已經多到我接招也接不完。
我簡單解釋一下,所謂「問題意識」,最核心的體現就是你論文裡會有一個節叫「研究問題」
你必須清楚地告訴所有人,你這篇論文是在「問什麼問題?」,這就是「研究問題」。
(然後你整篇論文就是你回答這個問題的整個思考跟實驗過程,最終的答案就是「研究結論」要與「研究目的」完全呼應。
為何我說「沒有問題意識」這件事我看多到我也會怕。
這其實很多時候,是台灣跟大陸的「中文教育」一路以來太多老師自己都沒有問題意識造成的。
整個中文教育,從你念到大學畢業,整整十六年,很可能你遇到的中文老師自己都沒幾個人有
雖然這樣說很傷人,但看看那些教作文的老師出的作文題目,看看每次國文考卷,很多老師出的問題,特別是閱讀測驗的問題,你就會知道為何我說連老師自己都常常「完全沒有問題意識」的存在
----
而哲學的思考方式裡,問題意識非常重要。
例如:「人為什麼是人?」、「人跟動物哪裡不一樣?」等等這些都是很強烈的哲學問題,他們問題意識都很強大
來到你的論文的「問題意識」或「研究問題」要怎麼寫,坦白說,我不能直接幫你寫...(不是我沒有想法,而是那樣做,對你建構你的研究能力沒有絲毫幫助)
我只能引導你思考。
這個我們對接上了,我們再來一問一答或用對話的形式來引導你思考,類似「蘇格拉底式提問法」的玩法。
要不然我單方面講破了嘴,你大概也還是無法理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