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與溫室效應
[達克日記] 2007/05/04--植物與溫室效應
[新聞] 研究:稻田也是溫室氣體來源之一
看完上面這篇文章,不知道有多少人真的看得懂這篇文章想表達的?或者說:「這篇新聞中真正蘊含的意義?」
幾年前,我高中時代,還在打辯論的核四辯題時,反對繼續興建核能電廠的一方其中一個相當有利的論點就是:「核能有廢料與放射線的問題。」
但,我想說的是,真正深入去研究的人,就會很清楚地知道:火力電廠所燃燒的煤炭、石油與天然氣中,放射線的問題只怕比核能電廠的還要嚴重。
在一堆環保團體鎮日主張我們應當要「保護地球、抗拒溫室效應、多種樹、保護地球之肺(南美亞瑪遜雨林)」時,我想,他們大概至死都沒有想過:事實上,植物越多溫室效應自然會越嚴重。
拿出國中基礎生物課本的食物鏈來看吧!分解者是永遠不變的最後存在。只要你有任何生物死亡,最後就是靠著分解者將這些屍體分解後回歸大地…扮演分解者的霉菌與真菌,他們運作的過程中是一定會產生甲烷(CH4)的!
換而言之,只要我們的地球還有生物的一天,溫室效應本來就會永無止盡地越來越嚴重,這不是CO2含量在工業革命之後暴增一百倍的問題,而是一種永無可改變的宿命。
我並不是學生物的,但,我們可以改用國中基礎地球科學的角度來分析溫室效應與冰河期的走向,就能很清楚地看得出:「地球溫度一路升高並非人類能造成的。」
先談溫室氣體:CO2與CH4的問題。
事實上,地球誕生之初,整個地球都還沒有任何生命時,地球的大氣圈裡滿滿的都是二氧化碳與甲烷這樣的溫室氣體,當時本來地球就是一個巨大的溫室,講得白一 點,現在的火星就是這個樣子。地球之所以會變成現在這個狀況,完全是因為當年藍綠藻等厭氧菌大量活躍,他們花了好幾十億年才藉由光合作用將大氣圈中的二氧 化碳與甲烷重新化合成其他的氣體(像是氧氣)。但,隨著地球上氧氣濃度的大幅度提高,而當初改造地球的那些厭氧菌也因為氧氣濃度的增加,再也活不下去了, 各類利用氧氣燃燒能量的高等動物也開始大量出現,從此,地球的生物便開始進入了一個又一個此起彼落的週期,但,共同不變的,就是溫室氣體持續增加的大趨勢 曲線,因為厭氧菌們早已不復存在,這是一個永遠不變的原罪。
再者,我們談到了地球氣溫上升的問題。
若對國中生物還有相當的印象,大家一定會記得:哺乳類是出現在上一個冰河期的末期,藉由哺乳類是溫血動物的特性取代無法熬過冰河期的變溫動物恐龍而成為地球的新一代生物霸主。
若以地球的歷年來的溫度變化為Y軸,千百萬年時間單位為X軸,我想任何教科書都會告訴我們這樣畫出來的曲線圖會是一個「有規律的正弦波狀圖」,也就是漸冷到極點之後,必然會再走向漸熱到另一個熱點,之後再變冷,一直循環。
也就是說,人類的出現本就處在上個冰河期的末期,整體而言,隨便一個冰河期前後橫跨的都可能是數千萬年,人類出現的時機,正好是地球從最冷要往最熱的方向走去的時候,理所當然我們必須活在越來越熱的環境裡面,這是無可改變的問題!
我談這些,並非為了工業污染或什麼人類過度發展的負面影響去脫罪,而是希望大家用一個比較理性且中庸的角度來看待每一個問題,莫只懂得人云亦云,很多地球的問題,不是地球上幾十億人口就能造成的,莫犯了人類至上的自大之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