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4月 12, 2007

微軟已死?

[達克日記] 2007/04/11--微軟已死?

真是一個聳動到已經脫力的標題,不過,很可憐的是,這標題還不是我下的,而是從路邊抄來的。XD 這篇日記是我看到這系列討論串時臨時有的感觸。
(微軟早已死了,新一代將起的公司幾乎沒有人用windows
http://www.oikos.com.tw/v4/viewtopic.php?id=31523&p=1

(註一)

------------------------------------------------------------------

在這篇日記正式開始前,我先表態一件事:
「請將微軟視為一個有著無數子公司的巨大集團。」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在這個前提之下,會衍生出兩種完全不同的討論基礎邏輯:
A、就整體總積分來論成敗,也就是只要微軟總和而言還是賺錢,他就還是成功的。
B、將各產品拆成無數子公司,各自就子公司於該領域中是否取得絕對主導地位與賺錢與否同時來論成敗。

為何我一定要在開場就寫這兩個必須分開的狀況呢?

因為,這是我個人閱讀經驗裡,許多企管或八卦文章雜誌在討論事情時,時常「刻意混淆」或者是「無知到無法分清」的矛盾點。

一下子的立論說,這個集團整體營收每年都穩定成長,是個值得投資的公司,下一秒又攻擊這家公司百分之七十以上的產品完全失敗之類的。

每次我看到這種前後不一的邏輯概念,都會有想要砍死作者的衝動。

「要和在一起談,就請全部整合;要切割乾淨,就請完全分開來看。」

若要就整體而言評論台塑集團的集團功績,就請就整個集團所有子公司的財報整合成總集團財報來論。
要罵台塑汽車有多麼爛、連消費者都不捧場,台塑汽車完全沒有將來,所以台塑集團所有的產業都是廢物,這樣的推論是很難讓人接受的。

要分開來看麥當勞在全球各地子公司的成功,就請單獨把北美麥當勞打輸漢堡王的事情也切割出去看。

而我個人的立場一開始就選定在「A、整體而言」。

------------------------------------------------------------------

我第一次徹底公開反應我完全沒有理由去相信「微軟已死」這事,大約是在三四年前,某次我們在動畫社裡,有學弟反應MS的XBOX賣得這麼爛,MS一定會在電玩市場裡徹底失敗時…
當時,我便和另外一位學長異口同聲地說:「一代XBOX確實會慘敗,但二代至少就會跟PS3打得難分難捨,三代以後恐怕就會稱霸了。」

SONY論財力確實跟MS有得拚,但,MS的致勝點在於可以將XBOX徹底的PC化。
MS後面整個集團的PC實力遠超越SONY。
SONY唯一的勝利可能性在於將PS大系完全地「家電化」,徹底地放棄PC相關機能,但,這是絕對違背網路潮流的事情。
即便要打家電化,MS在MCE上的努力,也遠非SONY可以望其項背的。

------------------------------------------------------------------

MS後來居上這樣的例子多得數不清,最有名的莫過於瀏覽器大戰中NC對IE。
即便NC再怎麼好用,最後,IE還是贏了。
說穿了,我無意直接討論瀏覽器大戰當年的歷史,因為MS說穿了就是仗著OS的優勢跟財大氣粗一路押著NC打,最後活生生把NC打到山窮水盡。

但,同樣的狀況,我幾乎找不到理由不會發生在電玩界、電腦界甚至網路界。

六七年前,Open OS喊得震天作響,許多人都一心看好Linux的免費性跟安全性遲早會擊敗MS,結果呢?
至今,我們完全沒有看到MS的OS佔有率低於90%過,即便XP長達五年才推出新的VISTA,但,MS的OS王朝有因此受損過嗎?
即便有人睜著眼睛說瞎話,說MS的佔有率確實降低了,而且很多都是盜版的,可,睜開眼睛看看吧!近十年來全球個人電腦總數增加了幾十倍?這些增加的倍數裡可還有超過90%的比例是用MS的OS啊!

微軟的Zune是輸給了Apple的iPod,連我自己都寧可買iPod Mini不買Zune。
可,說穿了,這是微軟的徹底失敗嗎?根據微軟後來居上的奮鬥史而言,在微軟宣告完全撤出這個市場前,我寧可相信苦苓的那句:「這只是暫時還沒成功而已。」

------------------------------------------------------------------

接著,進入這篇日記我最想談的部分:
「MS真的打不倒網路界的Yahoo跟Google嗎?」

正如我引用的那個討論串中,某位網友所說的談到的概念,即便要用網路上YAHOO或GOOGLE的服務你得先必備以下幾樣東西:
1、電腦
2、OS
3、網路
4、瀏覽器

而這四樣東西中,微軟至少已經稱霸了第二樣跟第四樣。
要說MS若不擇手段下去,真的壓不垮YAHOO或GOOGLE嗎?
請捫心自問吧…

若,真還要更詳盡地討論MS之所以不可能被YAHOO與GOOGLE打倒,我們可以分為三個層面來看:
一、 收入來源差異
二、 應用軟體收入對微軟的可拋棄性
三、 作業系統對個人電腦存在之價值

一、收入來源的差異:
MS之所以還不肯使用任何托拉斯手段來擊敗YAHOO跟GOOGLE,最大的理由不就是:「沒有需要」嗎?
為何沒有需要?因為YAHOO跟GOOGLE打從一開始就已經「幾乎是免費」的服務了,一項免費的服務,是沒有與其競爭的必要性的。
YAHOO跟GOOGLE最大的收入也還是廣告收入,這部分的收入是微軟的重點嗎?並不是。
即便,GOOGLE在網站上推出一切跟微軟OFFICE等應用軟體相同功能的服務,迫使微軟在各種應用軟體的收入銳減的可能性又有多高呢?
我想,從OFFICE2003與2007在OPEN OFFICE多年的攻勢之下照樣狂賣的結果,大家已經可以略見一二了。
微軟當然必須因應GOOGLE的免費服務而做出一些大小不一的動作,一如另一軟體巨人ADOBE也準備在網站上提供免費線上版的PHOTOSHOP一樣,至於ADOBE為何跟微軟一樣,每次一看到GOOGLE推出一項免費服務時,自己也都跟進,那最重要的原因還是「不想喪失接觸新一代使用者的機會」。(ADOBE為何不怕GOOGLE的理由則是另一個,我們註二解說。)



二、應用軟體收入對微軟的可拋棄性(OFFICE等…):
MS在應用軟體上,之所以不怕其他免費軟體與GOOGLE免費服務的挑戰,最主要癥結點有二:「使用者習慣性」與「作業系統WIN的完全獨霸」。
即便,有再多使用者為了免費而克服了習慣的問題,WIN的完全獨霸營收,也絕對足以讓MS在放棄這些被攻佔走的服務中全身而退。

因為,對微軟整個集團而言,作業系統才是一切的根本。


三、作業系統對個人電腦存在之價值:
GOOGLE根本不可能做出「只要有電腦與網路,無須作業系統就能提供全部服務」的狀況;那麼,微軟又何需對GOOGLE所作所為大驚小怪呢?
說得更白一點,即便GOOGLE作得出「只需電腦硬體與網路開機後便能直接運行」的純網路作業系統狀態,那先做出來那個公司也絕對是MS而非GOOGLE。

事實上,這樣的概念是終端機的概念,三四十年前的電腦早就是終端機型態了。
個人電腦之所以為個人電腦PC,便是因為即便沒有網路,個人電腦仍可保有相當完整的機能性,這才有被稱為「PC」的資格。

網路電腦,只是PC的一個延伸升級版。
而MS之所以必勝於GOOGLE的徹底重點也就在這裡…

沒有了網路,PC只要有OS,一樣可以跑得了MS賣的軟體。
但,沒有網路,就沒有GOOGLE的服務。

雖然,也許幾十年後,未來全世界的網路都會跟著電力跑,只要有電的地方就會有網路可以接,到時候,PC就形同自動成了網路電腦,但,那相對於MS與GOOGLE是否能相提並論,已經實在是太過遙遠的另一個未來議題了。

------------------------------------------------------------------
------------------------------------------------------------------

註一:
坦白說,我不認識尼采,甚至也沒看過他的著作與學說,更完全不瞭解什麼叫做「上帝已死」,對我來說那似乎跟韓愈的「文以載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是莫名其妙的妙嗎!?)

上帝活著還是死了,或者文字究竟該不該載道,載什麼道,都不是這篇日記要討論的話題,因為我對每隔幾天就動不動有人跳出來喊:「微軟已死」這話題非常反感。(苦笑)
就像是動不動哪家做音樂隨身聽的科技大廠又推出了新款隨身聽時,就來號稱個「iPod殺手」一樣地讓人摸不著頭緒。


------------------------------------------------------------------


註二:
ADOBE之所以不怕GOOGLE,理由很簡單,因為ADOBE賣的應用軟體都是「專業級」的居多,換而言之,ADOBE的收入最主要的來源都是靠賣軟體給靠這些軟體工作的人。

GOOGLE所提供的服務,多半只是靠廣告的收入支撐起來的,這一些廣告收入恐怕是不夠支持GOOGLE開發出PHOTOSHOP專業版那樣等級的服務的。

因此,ADOBE對於這點絕對是老神在在。(至少幾年內是這樣)

1 則留言:

Hua 提到...

其他家OS要跟微軟打, 第一個必須要面對的是微軟稱霸多年所累積的資產--眾多微軟相容的應用程式, 看看多少市面上的PC game能相容微軟之外的作業系統.
想撼動微軟在PC作業系統上的地位, 可能有兩個辦法.
1. 出一個相容微軟的作業系統, 跟微軟硬幹, 這應該會死得很慘.
2. 出一個在PC之外(手機, 未來的數位家庭上的多媒體中心, 機器人(!?), MATRIX(!??))使用的作業系統, 如果能跟硬體廠聯合起來定規格, 應該是一種辦法. (也許微軟財大氣粗, 乾脆硬體也自己來.X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