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1月 08, 2007

意識型態?(其二)

[達克日記] 2007/11/08--意識型態?(其二)

剛剛B跑來跟我抱怨:他們助教因為他寫程式的方式跟助教要的不一樣,所以不算他過,要他改。

----

這讓我想起了,今天上課老師講的一個故事:
一個物理系的學生在畢業考,因為有一題老師算他錯,可能被迫延畢。
他跑去找老師反映,要求讓他過,因為他有給算出答案的方式。
老師說:「我要你用氣壓計量一棟大樓有多高,你用的不是氣壓計,不能算對。」

原來,學生用的方式是,帶著氣壓計跟很長的繩子,爬到大樓頂樓,然後把氣壓計當重物綁在繩子上,將繩子一路自樓頂垂放至地面,記下用掉多長的繩子就能知道大樓的高度。

這件事最後鬧大了,教育部派了另一個學校的物理系教授來再考一次這個學生,第二位教授要求學生用「比較物理學一些」的方法來回答大樓高度的問題,學生回答說:「我還有好多種方法。」

學生說的第二種是:「把氣壓計放在太陽光源前,已知氣壓計的長度、氣壓計距離大樓的距離跟影子的長度,我量出影子的角度,就能知道大樓的高度。這樣夠物理了吧?」

第二位教授說:「可以是可以,但能不能再物理學一點?」

學生說出了第三種方法:「爬到頂樓,把這個玻璃製的氣壓計往地下丟,測量要多久才能聽到回音,已知氣溫中音速是多少了,只要把音速跟回音的時間拿下去算,就知道大樓的高度了,這樣購物理了吧?」

第二位教授只好跟教育部回報,這個學生OK。
第一位教授只好給這個學生六十分。

學生畢業時,對著第一位教授說:「其實,我還有一種方法,但要看這個氣壓計的品質如何。」

第一位教授要學生告訴他怎麼做到。

學生說:「把這個氣壓計拿去給大樓管理員,跟他租大樓的設計藍圖。」

----

以上兩個案例,就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某些學理工的人的一種刻板的「意識型態」,覺得什麼事情都應該按照他們的規矩來。

而我,就很多意義來說…就是很討厭這樣的意識型態…

----

延伸閱讀:
[達克日記] 2007/10/12--意識型態?(其一)
[達克日記] 2007/10/17--權威喪失的年代

詩與散文的邊界

[達克日記] 2007/11/08--詩與散文的邊界

今天上課時,我們談到了詩與散文之間的差別,各式各樣的意見都跑了出來,有沒有押韻、能念與不能念的差別、音樂性的差別等等。

這時候,學長提到了我們前陣子看的某篇文章〈Page 81〉裡面談到的某段,然後我們花了一些時間重新朗讀了那段的原文。

讀完之後,我突然重新有了一種感悟,我問老師說:「所以作者的意思是說,因為散文文字裡所附載的意義,與所使用的母語言連結沒有詩強,所以散文比較容易翻譯成其他種語言;但詩文字裡的意義,與其母語言連結比散文強得多,很難翻譯成其他語言,是嗎?」

老師一開始給了我不置可否的答案,後來還補充說:「你翻譯幾首詩就知道了。」
那時候,我真的有種被刺中要害的感覺。(笑)

因為,老師是很常翻譯詩跟文章的人,這句話從老師的口裡說出來,真的是威力十足。

----


對理工科很多書籍而言,其實,是哪一種語言根本不重要,懂它的數學與物理公式就可以了。因此,在這部分上,我還沒辦法體會翻譯的重要性。

但,對其他領域的文章而言,翻譯就很重要…
一如我一直批評很多小說翻譯得很糟糕,便是如此…

----

其實,我跟老師的對話,或者是我們上課談了什麼,都只是這篇日記的起頭。
一直以來,我一直疑惑的往往是「散文與小說」之間的分野,我對很多校內的小型文學獎,小說組前幾名動不動就是一堆看起來實際上跟散文沒兩樣的作品非常得難以接受。
但,我萬萬沒想到,詩與散文之間,竟也會出現如此難以分界的模糊地帶。

對於一個一直學理工且打辯論的我而言,定義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東西,沒有定義,我就幾乎沒辦法理性地討論事情。
在我的世界裡,失去了定義,就等於失去了理性的根,我只能任由感性去漂泊。

但,若只以感性去看待的話,是詩、散文或小說,有差別嗎?

我想是沒有的。

----

在我的想像裡,
詩若是一陣風,
散文便為溪川長河,
小說自成洋海。

詩若是一掬掬來自千萬地漠的沙,
散文便為掌指可觸的百石,
小說自成山巒。

同樣說一個故事,
詩裡的故事,是滿天繁星的點,
散文裡的故事,是布邊纖絲的棉線,
小說間的故事,是書頁間的紙張,
加在一起,便成了環繞的宇。

詩與散文的邊界,也許就跟散文與小說的邊境一樣的模糊吧?

星期三, 11月 07, 2007

How to post pictures on blogger

雅齡跟偉伶都跑來問我要怎麼在班版上貼圖,所以我就決定來寫這篇文章。

基本上,有兩種方法:
1、直接貼上blogger這邊的空間,但一次只能貼一張圖,要慢慢貼很麻煩,適合「不想開相簿,想一邊寫文,直接貼一兩張圖就好」的狀況。(我就喜歡這樣)

2、自己另外找網路相簿,把照片上傳之後,來班版PO相簿的超連結。

----

但,我在這邊還是要簡單教學一下第一種直接PO在BLOGGER這裡的方法。


第一步、把游標停在你確定要貼圖的那一個位子後,按下「加入圖片」這個按鈕。



第二步、按下「瀏覽」,在你的電腦裡,找出你想貼的圖。



第三步、選完配置之後,按下「上傳」。



第四步、等它上傳完,這個畫面跑完。(請務必要等。)



第五步、按下「完成」。(一定要記得按)



----

關於第二種自己找網路相簿的方法…
我想很多人都有無名或者天空等網路相簿,不過我個人並不推薦這些國內的網路相簿,一來不好用、而來常當機。

Google有提供一套Picasa的軟體與google帳號的網路空間,可以直接靠這套軟體配合每個人的google帳號與空間來使用,picasa編輯完圖之後直接上傳。(我沒有真的用過,還請大家自己去試)
下載網址在:http://picasa.google.com/intl/zh-TW/index.html

另外一個全球著名的網路相簿Flickr也非常好用,它甚至可以直接吃yahoo的帳號,然後在經過一定手續之後,直接連動在Flickr網頁上下命令,它會自動把圖貼到你指定的BLOG去,我通常會喜歡把圖貼在Flickr。

以上,還請大家多多嘗試。 ^^

保姆包萍(隨風而來的瑪麗阿姨系列2)

[感想] 保姆包萍(隨風而來的瑪麗阿姨系列2)

很意外地,沒看第一集《隨風而來的瑪麗阿姨》,就借到了第二集《保姆包萍》,而且因為後面還有人預約,不得不趕著看完了它。

我看的版本是國語日報出版部在民國五十幾年出的版本,書上真的是可以看出「歲月的痕跡」啊!XD
雖然翻譯上有很多讓我覺得隔閡的地方,而且很多地方的翻譯異常地不順暢,令人覺得會看得不是很爽快,偶爾會跟不上劇情。(很多小說的翻譯都會給我這種感覺。)
不過,以當初的出版狀況來看,我真的覺得國語日報已經非常努力了,那個年代的印刷技術跟資訊量,竟然還能維持到印出這麼好的書況品質,實屬難能可貴,我不會太過苛求這本年紀比我還大的書籍。

反過來說,很多二十一世紀台灣現在出的書,竟然比二十世紀中葉出的書還要不如,這就很不值得原諒了。

----

整體來說,我是趕著在一個多小時內看完這一集的,再加上翻譯的隔閡,我對這個系列的故事雖有了整體概括性的瞭解,但卻沒辦法心悅誠服地說:「我會喜歡這個故事。」

人物描寫上,我們只疑似看得出每個人物略略平板的個性,但,認真要去說,每個角色之間的差異卻又很小。

情節鋪陳上,除了偶爾會發生一些對小朋友來說很好玩的事情之外,我實在完全看不出為何這家小孩會對瑪麗‧包萍這個保姆死心塌地。
如果,跟著她就會有好玩的事情發生,因此單純地喜歡她,那我也無話可說。孩子很多時候是很單純的。

環境設定上,我也沒辦法說看得出當時代歐美人士整體的生活風格…

作為一本床前閱讀的故事,這是一本我看完就會忘記的書…
我只會記得包萍小姐很強、很萬能,是嚴厲且無法捉摸版的小叮噹之外,什麼也沒有剩下。

文章的共鳴

[達克日記] 2007/11/07--文章的共鳴

光一跑來跟我說:我最近的日記讓他心有戚戚焉。

我笑了。
自然是覺得高興。

寫文章,固然是作者自己有些話想講、想表達。
但,公開的文章,總也還是會希望能引起讀者的共鳴。

雖不強求,可還是欣然。

----

最近日記的產量又開始大了,倒也不是真的最近才有很多事情可寫,應該是說近來比較有零碎的時間可以寫日記。

這樣能讓自己活著,不會覺得好像每天渾噩度日。

----

若,最近的日記,能比之前的日記讓更多人共鳴,是否也代表我有了些進步呢?
這是我比較想知道的事情。

因為,這樣寫出來的小說,也許也能讓更多人共鳴。

星期二, 11月 06, 2007

夢的聲音

[繪圖] 夢的聲音


夢的聲音
[百秒隨筆] 紫(其一)
在虹與霓的邊境,
不留步的駐停,
如風,
一過莫醒。

願的色,
似情的苦與澀,
擁不著,
也等不到。

聽!
那夢的聲音。


----
----

老師希望我們布置新校區的所辦,所以集合了我們全所的學生來作畫,接著掛在所辦各處。老師希望大家以背景顏色為分類標準分成幾組,把幾個人的圖拼成一幅幅較大的畫作。

但,按照慣例,若要分組,就要花非常多時間去討論許多問題。我就提議:我們直接每個人心中想好想要選的顏色,同顏色的同學一組,這樣就比較快了。

我一開始選的顏色是藍或綠。

可,很令大家意外地,藍色幾乎沒有人選,綠色倒是很多。我便自願前往紫色組,湊成兩張來拼一組了。


選紫色作背景時,一開始,我就想到了前陣子我寫的這首紫(其一)的畫面,有點想將之畫下來。
但,多思量幾秒後,我還是決定先放下,一來,我實在沒有把握在一個自己從來不曾會的領域來呈現一種聲音的感受,二來,我也不確定跟我同組的同學究竟想畫什麼。

一邊上紫色的背景,我們也討論了很多概念,但最後都沒有實現。

繞了幾圈之後,很令人意外地,我同學畫起了鐘樓,也挖出了絲帶,準備作效果。

看著看著,我開始在心中描繪那樣的畫面:
「深沉的夜盛滿那幽暗的影,靜夢長眠如潮一路湧上,城心的鐘塔擎著最後的醒意。」

我就開始想,若遠邊是鐘塔,一個寂靜中最後的音源,一個闇影裡最後的光柱,那,相對在另一頭的,應該會是什麼?那兒又會有怎樣的聲響?

我不清楚,這張圖的另一個作者,心中究竟描繪著怎樣的意象,賦予這張圖怎樣的名?

我並不知道畫是否該命名,但,每當我看著這張圖時,畫心的蝴蝶總會靜靜地要我去聽:
「聽!夢的聲音。」

星期六, 11月 03, 2007

讓人火大的「好意」

[達克日記] 2007/11/03--讓人火大的「好意」

我希望這篇日記沒必要讓我再寫第二次,寫一次發表了,讓全世界的人看到、知道我的想法就好。

我做事情一向有我的計畫,非常討厭任何「突發狀況」。
用英文寫就是surprise。

我不懂,到底有多少人瞭解surprise這個字實際的意思絕對不是「驚喜」,而是一種讓人措手不及的狀況。

措手不及,真的是好事嗎?
用大腦想一想吧?

----

昨天,我弟打MSN給我,說家裡要寄東西給我,但我昨晚連不上MSN,所以根本沒收到,今天一上線看到這個訊息,我馬上就敲了訊息回去:
「別寄過來,我下週就回去了,我這週也很忙,我沒有時間收包裹,真的寄來了,我會原封不動退回去。」

結果,剛剛接到電話,東西還是寄出來了。

TMD!!!!!!!!!!

到底是怎樣啊??????????

這根本不是好意,這根本是一種炸彈啊!!!!!

一種根本讓人無從逃避的炸彈!

事先打個電話問我到底需不需要,很困難嗎?

我難道沒有拒絕的權利嗎?

王八蛋!!!!!!!!!!!!!!!!

我這邊的冬衣多到一個星期不洗衣服也不會不夠,我這邊一點也不冷,我下週就回去了!
這些我都講過了,又何必要寄過來???????????

我還得要守在家裡等那箱東西天殺的不知道什麼時候到,萬一它到了,而我在上課,我又不能叫貨運丟在樓下,我也不可能突然跑回來收。

就算剛好中了大樂透,我正好在家那又怎樣?
我這邊房間根本放不下這麼多衣服。
我才一個身體,我整個房間裡有三十件上衣、七八件褲子有什麼意義?

難道,說要寄東西之前,沒有任何一個人用「大腦」思考一下該不該跟我商量嗎?

救命啊!!!!!!!!!!!!!!!!!!!!!!

是怎樣?
是外星人入侵地球,眾人的智商都倒退到山頂洞人時代了嗎???????


----

之前,我也為了這件事,跟我媽吵過非常多次架。

她動不動在外面看到特價就想幫我買衣服,一回家就叫我試穿。

一開始我都還會乖乖去試穿。

但到最後,我怒了。
靠,我一個男生,一個身體而已,我有十五六件牛仔褲,四五十件上衣,作啥?
厚薄不一的外套,隨便一算,我起碼就五六件隨時可以抽著走。
我是天天去跳火圈,衣服會燒光是嗎?

好說歹說:「我衣服穿到三十歲都不會不夠,不要再買了。」
怎麼講都講不聽。

結果,我真的需要花錢的東西,我想要買正版軟體,一套兩三千塊的MS office買回來還被罵。

到底是怎樣?

衣服隨便一件就起碼三四百,但這個數量,已經多到我一天穿一件,輪一個月都不見得穿得到一次,這件衣服對我的經濟價值實在太低了。

但,軟體對我來說反而才是天天用。

衣服有使用年限、會折舊。
軟體對我來說不會折舊。

到底有沒有人用大腦去思考這個問題啊???????????????????

這種沒事先跟對方詢問,就擅作主張的,不叫做「好意」,那叫做「混帳王八蛋」!

----

今天,我談戀愛時,確實一點也不浪漫。

過什麼年節,要買東西送對方,我也絕對不玩驚喜這套,一定事先去問清楚對方最近想要什麼、缺什麼,絕對不會擅自主張要買什麼送人。

既然是好意,那就應該選彼此都能認同的方式,不能強押對方要接受啊!!!


把炸彈送到人家面前,還要強迫對方吃下去,在肚子裡爆炸,炸死了還不准有怨言?
這是哪一國的邏輯啊?


溝通?溝通?
講得很好聽,什麼事都可以溝通。

TMD,當我真的需要溝通時,誰理過我啊?



也許,我性格真的很怪,我凡事都喜歡先講好,醜話先講,萬一有可能翻臉的事情,我也會在翻臉之前就把規則講清楚。

或許,不是每個人都像我這樣做人做事。

但,若這件事會直接影響到我,而且希望我感激的話,還請先跟我溝通!!!!!!!!

事先講,我都願意好好商量。
先斬後奏,就別怪我生氣!

星期四, 11月 01, 2007

Red

[隨筆] Red

Guns are everywhere,

No way to live, there…

Fire! Fire!


All we can see, sand.

Water in hands is gold.

Blood! Blood!


Red! Red!

Oh, God!

思考開關(其一)

[達克日記] 2007/11/01--思考開關(其一)

今天上課時,大家討論到:「去感受文章純粹的美」跟「抱持著批判的角度去思考」這兩種看文章的觀點差別時,有同學說她覺得她作得到同時去感受文章的美也能去批判。

而我,我想我大概作不到。

星寶之前常說我的思考方式就像腦袋裡有一百零一隻小妖精同步在作運算,然後算出許多種可能性跟回應方式後,小妖精們來投票,最多票的選項就是我的答案。
這算是非常貼切的形容。

因為投票選出來的答案只會有一個,換而言之,這個答案不是靠感性,就是靠理性,不太可能兩者皆有。
也許,我腦中會有千百種感受,有感性的、也有理性的,但,能變成有系統的結果的卻永遠只有一種。

若要對同一件事有感性與理性兩種不同的答案時,我大概只能分兩次來思考,一次要求小妖精們全部用感性思考,另一次全部用理性。
就某種意義來說,這大概算得上是一種「思考開關」,開理性或開感性的問題。

----

有人就問我說:「那你怎麼確定你在作感性思考時,沒有任何一點思考的標準,這個標準不就是一種理性?」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並未能回答到這個問題。但,這確實是個切中要點的問題。

對我來說,理性與感性最大的分野也就是「能不能說出一個理由」。

若,我今天抱持著一個有系統的理性思考立場去面對這件事時,我作出來的答案想必是「有理由」的。
但,感性卻可以不需要理由,純粹一句「因為我喜歡」,至於我為什麼喜歡,其實不一定有辦法解釋。

一百零一隻小妖精,不可能每一隻這一刻思考出來的答案都是完全有理由的,一定會有一些是用直覺去回答的。
但,最後票選出來的結果,卻很有可能剔除掉這些「沒理由的選項」,也有可能是大多數的小妖精都抱持著「沒理由的喜歡」,這就是多數決的可能性。

----

延伸閱讀:
[達克日記] 2007/07/21--迷路力作(其三)
[達克日記] 2007/10/20--安全感(其一)

星期三, 10月 31, 2007

淺談知識與科普圖畫書的推薦適讀年齡定位

[專題] 淺談知識與科普圖畫書的推薦適讀年齡定位--以《土撥鼠博士的地震探險》為例

任何以教育為出發點的書都必定有其預設的讀者群,但,請別因出版社想拉大銷售量,就隨便去相信書上印的「推薦年齡」,那極有可能是個毒蘋果,而且是會弄壞孩子讀書胃口的那種噁心糧食。

By Dark‧淡藍

零、《土撥鼠博士的地震探險》Dark‧淡藍簡評:

土撥鼠博士的地震探險 (Mogura hakase no Jishin tanken)

文‧圖:松岡達英 (Yatsuhide Matsuoka)

譯:陳致元

出版:台灣東方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957-570-857-3

小男孩、狗、貓與鼠因為地震的意外一起摔進了地下洞窟裡土撥鼠博士研究所,意外地遇見了土撥鼠博士與助手米茲,博士非常熱心地替這群意外的訪客解釋起了整個地震活動的來龍去脈。

以圖解讀本的角度看,本書詳細且深入淺出地圖說了許多地質活動的重要概念,從地震相關名詞的定義解釋、發生原因、地球誕生過程、地殼板塊運動、地函岩漿的對流、斷層移動、海嘯成因到火山與溫泉,可謂所有地震相關概念都做了簡略卻不失完整的解釋,為中學以上的地球科學教育極佳的課外參考書。但,從一本圖畫書的角度簡析,本書每頁文字敘述、插圖量、內含資訊量甚至是知識深度實在都過於沈重,難讓人推薦給小學的讀者獨立閱讀,仍建議中學以上學生由師長陪伴閱讀。(Dark‧淡藍)

壹、摘要:

任何以教育為出發點的書都必定有其預設的核心讀者(指涉讀者),被定位為幼教書籍的圖畫書此風尤盛,往往更直接將出版方預定的「適合閱讀年齡」直接印在書本上。此類作法若能適切地因應小讀者們在該年齡的知識學習需求,自然能有效地幫助師長們挑選給小讀者們,固然不失為一件美事。

但,這樣的美意,全然必須在一個前提下才能實現:「書上所標的適合閱讀年齡真的符合小讀者們的需求。」

可是,市面上大多數知識或科普類的圖畫書,在出版社希望增加銷售營業額的情況下,出版社會希望把書的「推薦閱讀年齡」盡可能的上下延伸,造成了很多知識圖畫書上面寫的適合閱讀年齡動輒便是:「812歲」甚至「615歲」。

這樣過度被擴大的「推薦閱讀年齡」必然出現了非常大的檢討空間。

本文以「普世價值」、「國中畢業生應具備的常識量」與「學習後的測驗之鑑別力」等為評判標準,來分析《土撥鼠博士的地震探險》這本科普類圖畫書中文版上所印之「適合獨立閱讀年齡」是否真的適合該年齡小讀者,進而討論現狀下知識與科普類圖畫書在台灣出版市場上的推薦閱讀年齡定位問題。

貳、前言:(研究動機)

會來寫這篇文章,其實是一股怨念作祟。

當初在課堂的討論會上談到這本《土撥鼠博士的地震探險》時,我就很直接地公開抨擊這本書竟然將推薦的獨立閱讀年齡設定在812歲的小學生,這樣直接的言論當然引起了學姊們的注意,也為當天的討論增添了不少話題。

也因為討論會當下,我仍沒對其指涉讀者年齡要求太低這點釋懷,所以我特地在寫簡評的機會上挑選了這本書;接著在簡評中直接把這點寫了出來。

想當然爾,這樣的簡評內容在校稿的過程中,學姊又來問了。(笑)聊到最後,學姊建議我將這個議題發展成一篇小專題之類的東西,而我也正有此意,所以就這樣開始了這篇文章的寫作。

我是有意按照MLA論文寫作格式來寫這篇文章,但,我剛到手的MLA寫作手冊到現在都還沒時間詳讀,我又不願意讓這份怨念這樣慢慢沈澱……因此,即便明天課堂該看、要討論的原文文章我一個字都還沒看,我也打算先寫這篇文章了。XD

這個版本我大概會用比較隨筆散文的性質來陳述我的想法,以免點子跑掉。基於只是為了怕點子跑掉而寫的散文來講,這篇文章裡面必定會有許多的斷言,最多也只是邏輯的合理推論與連結,很難出現什麼完整的理論依據或者引用參考書目,還請見諒。

等我們下個月的國際研討會忙完有空,我再找時間把這篇文章MLA化吧。 ^^b

參、研究限制:(先寫起來放)

一、文本暫時限定《土撥鼠博士的地震探險》

二、知識類或科普類書籍

三、圖畫書

四、普世價值

五、國中畢業生應具備的常識量

六、學習後的測驗之鑑別力:五三二原則

好一個洋洋灑灑的關鍵字列表。XD

既然是散文式寫作,我也講明了此文暫時沒打算去做太多功課或文獻探討,所以我把研究限制也寫得很條列式,與其說這是研究限制,不如說是我在寫我對這些關鍵字的「定義」說不定都還比較貼切。

關於這些研究限制的相關介紹,請見附錄。

肆、《土撥鼠博士的地震探險》與康軒版小六、國三自然課本之比較

一、《土撥鼠博士的地震探險》中談到的地球科學知識深度

二、目前台灣國小自然科地球科學相關課文的深度

三、目前台灣國中自然科地球科學相關課文的深度

一、《土撥鼠博士的地震探險》中談到的地球科學知識深度:

誠如我在最上面簡評中所簡單提到的:「本書詳細且深入淺出地圖說了許多地質活動的重要概念,從地震相關名詞的定義解釋、發生原因、地球誕生過程、地殼板塊運動、地函岩漿的對流、斷層移動、海嘯成因到火山與溫泉……

也就是說,此書詳盡地解釋了以下的重點觀念:

1、詳細的行星誕生過程

2、基礎地殼相關介紹

3、基礎地殼運動(板塊運動)

4、基礎地質學之觀念與名詞介紹

5、地震學常用名詞圖解

6、地函相關知識與其對流活動

7、基礎斷層知識與其運動過程與原因,甚至有各類常見斷層圖解

8、海嘯簡介

9、火山與溫泉簡介

姑且不論此書究竟在以上九類是否通通都畫一地介紹至專業等級程度,但,最少都已經介紹到「基礎名詞、圖示介紹與各類之間的相互關係」了。(例如:火山與溫泉的成因大多是斷層在附近的結果。)

二、目前台灣國小自然科地球科學相關課文的深度:

以九十六年度康軒版自然課本為例(註七),我們根本沒辦法找出「任何」一點關於「地殼運動」、「斷層知識」或「地震學」的介紹。

若要硬要來討論,最多最多只到土壤的相關介紹……(註七引用的表格)

台灣小學生的年齡多半是612歲左右,換而言之,台灣612歲的小學生的普世價值判斷範圍,是根本還沒有建構到任何一丁點有關任何地殼運動等知識。

即便對六年級的小朋友來說,地震的成因與其詳盡過程,根本不在他一般會接觸的範圍裡。

三、目前台灣國中自然科地球科學相關課文的深度:

以九十六年度康軒版國三自然科課本為例,我們挑選出了完全對應地殼運動相關的冊數與章節便是:第五冊第六章、板塊運動與地球歷史全部。(註八)

我們把康軒國三自然課本關於此類介紹的大綱也列出如下:

1、基礎地殼相關介紹

2、基礎地殼運動(板塊運動)

3、地函相關知識

4、基礎斷層知識與其運動過程與原因,各類常見斷層圖解

若我們往上跟第一點所列之書中要點比較,我們就可以很清楚地發現:「《土撥鼠博士的地震探險》中所談的地震相關知識廣度與深度都超越康軒版國三自然課本。」

地震探險一書比國三課本多了詳細的行星誕生過程、地震學常用名詞圖解、海嘯簡介、火山與溫泉簡介等四大項介紹。

雖然說,我們相信這些多出來的部分,自然科老師上課時多半會找機會補充,但,教學大綱表格也寫得很清楚:「這是足足三週(十四~十五週),至少六個教學小時才能講完的東西。」

地震探險一書的內容量比國三課本一章還多,連課本一章都是國三老師要教六個小時的東西了,那給國三學生獨立閱讀又要延長多少倍的時間?

《土撥鼠博士的地震探險》超出國中三年級,也就是15歲左右的「課本範圍」是不容忽視的事實。

伍、結語:《土撥鼠博士的地震探險》為何不適合812歲的讀者獨立閱讀?

康軒版的自然課本不論是國中還是國小,在大多數自然科老師或自然科編輯的眼中,都已經是最完整、最深入且難度最高的教科書版本了,但誠如上一章第二節與第三節所分析的:「《土撥鼠博士的地震探險》比國三自然課本還難。」

雖然說,與康軒國三自然課本一整章的範圍差距已然不遠,但,我們卻不能忘記國三課本一章預設的是「國三老師以至少六小時的時間帶領15歲學生學習。」要國三學生獨立用六個小時看懂這一章的範圍,又有多少學生做得到?

即便,退一萬步言,看《土撥鼠博士的地震探險》無須記憶內容到能考試考到八十分的地步(註五),可,若至少要閱讀到六十分的程度時,獨立閱讀又需要多少倍於六小時的時間?

一本連國三15歲學生獨立閱讀六小時數倍都不見得讀得懂六成的書,完全按照書背所印的要求812歲的小學生「獨立」閱讀至六成瞭解又與緣木求魚相去多少?

陸、《土撥鼠博士的地震探險》父母陪伴閱讀的可能性?

若真的不適合孩子「獨立」閱讀,那麼有父母陪伴閱讀,可行嗎?

這是一個非常殘酷的問題,散文版也許可以討論,但,專題論文版我大概會拔掉、或者換個方式寫。

原因很簡單,我只問一個問題:「若按照五三二原則(註六),《土撥鼠博士的地震探險》一書,父母只讀過一遍,立刻考試,能拿幾分?」

若沒有八十,那,這本書就算由父母陪伴閱讀,由父母現場講解,孩子一樣吸收不了多少。

也許,若根據第五章第三節所推論出此書難度相近於國三自然一章,輔以我自己在註釋五裡所論述的「國中畢業生應具備的知識量(註五)」來說,父母想必國中必定有畢業,應該至少是能讀懂《土撥鼠博士的地震探險》一書才是……

但,再退三步來論,「自己懂、能考試」跟「能教給小學生聽到懂」之間的難度差距,又到底難了幾倍?

所以,在書背上所言:812歲的小學讀者獨立閱讀,或者是退一步的由家長陪讀都是難以生效的,這本書的內容仍然過難。

柒、散文版小感:

寫完這篇隨筆散文後,雖然還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但恍然中一點,才發現我已然寫了五千多字。

是個讓我自己小小訝異的數字。

因為我本來只是想隨手寫個千來字表達清楚為何《土撥鼠博士的地震探險》不可能讓12歲以下的讀者自己讀而已;但寫著寫著,當初作編輯時的老毛病就犯了,開始想要找些資料來佐證……嗯,十一點多十二點了,根本沒法找實體書,那就網路將就吧~維基、google、康軒網站……結果就是附錄跟原文幾乎一樣多字。XD

姑且不論找資料的部分……我對這個主題的怨念倒是真的少了大半,有發洩了不少。(笑)

每每有些議題想談時,就會想寫篇短文或日記的習慣,開始發酵了吧?

捌、附錄:

註一、文本暫時限定《土撥鼠博士的地震探險》:

其實,我現在連這本書都還沒再度借回來,也沒有其他科普圖畫書能拿在手上,自然暫時只能憑印象寫。

如果之後有機會,我大概還會把漢聲出的那些套書或圖鑑,像是小百科、小小百科跟剖面系列拿出來在小專題版來談。

註二、知識類或科普類書籍:

因為我念了二十幾年的理工科,到目前為止,我也只會分析這種書,剩下的解釋我應該可以跳過了。XD

註三、圖畫書:

選訂圖畫書作為討論的範圍限制之一,主要是因為我個人喜歡看圖畫書,而且科普類的讀本會特地把「適合閱讀年齡」標很大的,大概也只有科普圖畫書了。

註四、普世價值:

關於「普世價值」一詞,在維基百科網站上有一部份的解釋,超連結是: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9%AE%E4%B8%96%E5%83%B9%E5%80%BC&variant=zh-tw

引用維基上行動主義所定義的普世價值,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所謂普世價值,就是世上大多數人判斷一件事情時,所會採取的慣例標準。」

例如,違背道德與良心的人就應當受到懲罰,這樣的觀念就是一種普世價值。

為何在這篇文章裡特地談到普世價值四個字?

因為我們這次所談的文本定位,通常都是選定在低年齡的小讀者,甚至有很多都還是小學生,若以非常社會化的觀點來看,小學生根本還沒有把我們大人社會所認同的普世價值「完全」建立起來。

用白話一點的講法:「我們不該用大人的眼光去看小孩的世界。」

因此,再探討一本書,是否適合「推薦」給某個年齡層的孩子看時,我們必定得動用到普世價值這個觀念,更進一步去討論主題的部分。

若連動到註五的內容的話,我通常會說:「中學生以下的普世價值就是到他所念的那個年級課本以下的全部內容。」例如:小五生的普世價值範圍就到他小五課本為止,再超過的就不該苛求他必須知道。

註五、國中畢業生應具備的常識量

這個研究限制看起來應該就會讓很多人一頭霧水了,什麼叫做「國中畢業生應具備的常識量」?

簡單來說就是「一個正常成人應該至少要懂得的知識量」。

我們目前的義務教育在法定上仍然只到國中畢業,我們教育相關法令上有明訂「統一的教科書大綱」也只到國中(一綱多本)。

因此,我們可以推論出,全台灣所有的成年人都至少有國中畢業,所有國中教科書大綱有的知識就應當被認定為所有的成人都一定要懂的,否則他不會拿得到國中畢業證書。

換而言之,今天若一本書上所寫的知識所需的理解難度,超越國中教科書大綱的內容時,這本書所談的知識便已經超出「國中畢業生應具備的常識量」了。

一段超越「國中畢業生應具備的常識量」的知識,並「不適合」隨隨便便推薦給一個小學生去獨立閱讀。

註六、學習後的測驗之鑑別力:五三二原則

考試,最重要的並不是分數,而是「要測驗出一個人在這個考試範圍裡,瞭解了多少?到什麼程度?」

也就是說,今天對老師在看單一學生時,考試的重點在於:「瞭解這個學生對這次學習的範圍瞭解的量有多少?質有多重?還有哪裡可以加強?」

在老師看待全班學生時,考試分數能代表的是:「這群學生普遍對此次學習瞭解的量有多少?質有多重?哪些學生比較優秀?哪些學生要補強的地方比較多?」

因此,一次讓所有參加考試者都考零分或滿分的考試,根本無法鑑別整群學生誰的學習狀況領先、誰人落後。

以前我個人在出自然科的測驗題目給學生時,我的老師總告訴我們:

「出題要掌握50%、30%、20%的原則。

第一階段:五成的分數,是讓學生有看書、會套用公式就拿得到。

第二階段:三成分數會小小變化一些公式,或者比較幾個問題之間的差別就可以取得。

第三階段:最後兩成,是要學生真的做到完全瞭解這次考試全部的範圍,甚至能反向推導出整個理論公式,才拿得到。」

用國中自然課在教「浮力」這個概念的考試題目來談五三二原則的話就是:「第一階段:知道有浮力就50分。

第二階段:明白浮力等於『排開液體重』且會算水中物體浮力再拿30分(累積80分了)。

第三階段:懂得浮力是上下壓力差造成的且能計算在不同介質裡的浮力差別時,可以拿到最後20分(到滿分了)。」

為何要講五三二原則?

因為當我們在討論一本書或一個觀念,小朋友到底能不能瞭解時,這並不是一個「是非題」或「選擇題」,而是一個「程度問題」。

有些人認為,知道有這件事,就算是「懂」。

有些人覺得:能轉述給別人說這是怎麼一回事,就可以說「懂」了。

有些人會說:大學要相關科系畢業才算是「懂」。

有些人卻以為就算是這方面的博士獲教授都不見得有資格說「懂」。

因此,「懂不懂」其實是一個「程度問題」。

我個人以為,一本書要讓我認同能推薦給某一類讀者時,這類讀者起碼能在看第一遍時,就理解到五三二原則的第二階段裡,也就是5080分之間的區域。若沒辦法讓此類的大多數讀者看一次就理解到六七十分,我不可能會願意認同這本書適合這類讀者。


註七、康軒版國小課本六年級上學期第二單元活動三教學大綱:

(出自「康軒教學網國小館」,96 5 小六 國小自然6上課程計畫(橫式)

超連結:http://www.945enet.com.tw/main/ESC_Display.asp?ToPage=1&CC=03&GRADE=&EXAM_TYPE=



註八、康軒版國中課本第五冊第六章教學大綱:

(出自「康軒教學網國中館」,96 國三 三次月考 國中自然3上課程計畫-橫式分科(三次考查)

超連結:http://www.945enet.com.tw/main/JSC_Display.asp?CC=03

4.認識地球的環境、地質構造與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