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0月 31, 2007

淺談知識與科普圖畫書的推薦適讀年齡定位

[專題] 淺談知識與科普圖畫書的推薦適讀年齡定位--以《土撥鼠博士的地震探險》為例

任何以教育為出發點的書都必定有其預設的讀者群,但,請別因出版社想拉大銷售量,就隨便去相信書上印的「推薦年齡」,那極有可能是個毒蘋果,而且是會弄壞孩子讀書胃口的那種噁心糧食。

By Dark‧淡藍

零、《土撥鼠博士的地震探險》Dark‧淡藍簡評:

土撥鼠博士的地震探險 (Mogura hakase no Jishin tanken)

文‧圖:松岡達英 (Yatsuhide Matsuoka)

譯:陳致元

出版:台灣東方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957-570-857-3

小男孩、狗、貓與鼠因為地震的意外一起摔進了地下洞窟裡土撥鼠博士研究所,意外地遇見了土撥鼠博士與助手米茲,博士非常熱心地替這群意外的訪客解釋起了整個地震活動的來龍去脈。

以圖解讀本的角度看,本書詳細且深入淺出地圖說了許多地質活動的重要概念,從地震相關名詞的定義解釋、發生原因、地球誕生過程、地殼板塊運動、地函岩漿的對流、斷層移動、海嘯成因到火山與溫泉,可謂所有地震相關概念都做了簡略卻不失完整的解釋,為中學以上的地球科學教育極佳的課外參考書。但,從一本圖畫書的角度簡析,本書每頁文字敘述、插圖量、內含資訊量甚至是知識深度實在都過於沈重,難讓人推薦給小學的讀者獨立閱讀,仍建議中學以上學生由師長陪伴閱讀。(Dark‧淡藍)

壹、摘要:

任何以教育為出發點的書都必定有其預設的核心讀者(指涉讀者),被定位為幼教書籍的圖畫書此風尤盛,往往更直接將出版方預定的「適合閱讀年齡」直接印在書本上。此類作法若能適切地因應小讀者們在該年齡的知識學習需求,自然能有效地幫助師長們挑選給小讀者們,固然不失為一件美事。

但,這樣的美意,全然必須在一個前提下才能實現:「書上所標的適合閱讀年齡真的符合小讀者們的需求。」

可是,市面上大多數知識或科普類的圖畫書,在出版社希望增加銷售營業額的情況下,出版社會希望把書的「推薦閱讀年齡」盡可能的上下延伸,造成了很多知識圖畫書上面寫的適合閱讀年齡動輒便是:「812歲」甚至「615歲」。

這樣過度被擴大的「推薦閱讀年齡」必然出現了非常大的檢討空間。

本文以「普世價值」、「國中畢業生應具備的常識量」與「學習後的測驗之鑑別力」等為評判標準,來分析《土撥鼠博士的地震探險》這本科普類圖畫書中文版上所印之「適合獨立閱讀年齡」是否真的適合該年齡小讀者,進而討論現狀下知識與科普類圖畫書在台灣出版市場上的推薦閱讀年齡定位問題。

貳、前言:(研究動機)

會來寫這篇文章,其實是一股怨念作祟。

當初在課堂的討論會上談到這本《土撥鼠博士的地震探險》時,我就很直接地公開抨擊這本書竟然將推薦的獨立閱讀年齡設定在812歲的小學生,這樣直接的言論當然引起了學姊們的注意,也為當天的討論增添了不少話題。

也因為討論會當下,我仍沒對其指涉讀者年齡要求太低這點釋懷,所以我特地在寫簡評的機會上挑選了這本書;接著在簡評中直接把這點寫了出來。

想當然爾,這樣的簡評內容在校稿的過程中,學姊又來問了。(笑)聊到最後,學姊建議我將這個議題發展成一篇小專題之類的東西,而我也正有此意,所以就這樣開始了這篇文章的寫作。

我是有意按照MLA論文寫作格式來寫這篇文章,但,我剛到手的MLA寫作手冊到現在都還沒時間詳讀,我又不願意讓這份怨念這樣慢慢沈澱……因此,即便明天課堂該看、要討論的原文文章我一個字都還沒看,我也打算先寫這篇文章了。XD

這個版本我大概會用比較隨筆散文的性質來陳述我的想法,以免點子跑掉。基於只是為了怕點子跑掉而寫的散文來講,這篇文章裡面必定會有許多的斷言,最多也只是邏輯的合理推論與連結,很難出現什麼完整的理論依據或者引用參考書目,還請見諒。

等我們下個月的國際研討會忙完有空,我再找時間把這篇文章MLA化吧。 ^^b

參、研究限制:(先寫起來放)

一、文本暫時限定《土撥鼠博士的地震探險》

二、知識類或科普類書籍

三、圖畫書

四、普世價值

五、國中畢業生應具備的常識量

六、學習後的測驗之鑑別力:五三二原則

好一個洋洋灑灑的關鍵字列表。XD

既然是散文式寫作,我也講明了此文暫時沒打算去做太多功課或文獻探討,所以我把研究限制也寫得很條列式,與其說這是研究限制,不如說是我在寫我對這些關鍵字的「定義」說不定都還比較貼切。

關於這些研究限制的相關介紹,請見附錄。

肆、《土撥鼠博士的地震探險》與康軒版小六、國三自然課本之比較

一、《土撥鼠博士的地震探險》中談到的地球科學知識深度

二、目前台灣國小自然科地球科學相關課文的深度

三、目前台灣國中自然科地球科學相關課文的深度

一、《土撥鼠博士的地震探險》中談到的地球科學知識深度:

誠如我在最上面簡評中所簡單提到的:「本書詳細且深入淺出地圖說了許多地質活動的重要概念,從地震相關名詞的定義解釋、發生原因、地球誕生過程、地殼板塊運動、地函岩漿的對流、斷層移動、海嘯成因到火山與溫泉……

也就是說,此書詳盡地解釋了以下的重點觀念:

1、詳細的行星誕生過程

2、基礎地殼相關介紹

3、基礎地殼運動(板塊運動)

4、基礎地質學之觀念與名詞介紹

5、地震學常用名詞圖解

6、地函相關知識與其對流活動

7、基礎斷層知識與其運動過程與原因,甚至有各類常見斷層圖解

8、海嘯簡介

9、火山與溫泉簡介

姑且不論此書究竟在以上九類是否通通都畫一地介紹至專業等級程度,但,最少都已經介紹到「基礎名詞、圖示介紹與各類之間的相互關係」了。(例如:火山與溫泉的成因大多是斷層在附近的結果。)

二、目前台灣國小自然科地球科學相關課文的深度:

以九十六年度康軒版自然課本為例(註七),我們根本沒辦法找出「任何」一點關於「地殼運動」、「斷層知識」或「地震學」的介紹。

若要硬要來討論,最多最多只到土壤的相關介紹……(註七引用的表格)

台灣小學生的年齡多半是612歲左右,換而言之,台灣612歲的小學生的普世價值判斷範圍,是根本還沒有建構到任何一丁點有關任何地殼運動等知識。

即便對六年級的小朋友來說,地震的成因與其詳盡過程,根本不在他一般會接觸的範圍裡。

三、目前台灣國中自然科地球科學相關課文的深度:

以九十六年度康軒版國三自然科課本為例,我們挑選出了完全對應地殼運動相關的冊數與章節便是:第五冊第六章、板塊運動與地球歷史全部。(註八)

我們把康軒國三自然課本關於此類介紹的大綱也列出如下:

1、基礎地殼相關介紹

2、基礎地殼運動(板塊運動)

3、地函相關知識

4、基礎斷層知識與其運動過程與原因,各類常見斷層圖解

若我們往上跟第一點所列之書中要點比較,我們就可以很清楚地發現:「《土撥鼠博士的地震探險》中所談的地震相關知識廣度與深度都超越康軒版國三自然課本。」

地震探險一書比國三課本多了詳細的行星誕生過程、地震學常用名詞圖解、海嘯簡介、火山與溫泉簡介等四大項介紹。

雖然說,我們相信這些多出來的部分,自然科老師上課時多半會找機會補充,但,教學大綱表格也寫得很清楚:「這是足足三週(十四~十五週),至少六個教學小時才能講完的東西。」

地震探險一書的內容量比國三課本一章還多,連課本一章都是國三老師要教六個小時的東西了,那給國三學生獨立閱讀又要延長多少倍的時間?

《土撥鼠博士的地震探險》超出國中三年級,也就是15歲左右的「課本範圍」是不容忽視的事實。

伍、結語:《土撥鼠博士的地震探險》為何不適合812歲的讀者獨立閱讀?

康軒版的自然課本不論是國中還是國小,在大多數自然科老師或自然科編輯的眼中,都已經是最完整、最深入且難度最高的教科書版本了,但誠如上一章第二節與第三節所分析的:「《土撥鼠博士的地震探險》比國三自然課本還難。」

雖然說,與康軒國三自然課本一整章的範圍差距已然不遠,但,我們卻不能忘記國三課本一章預設的是「國三老師以至少六小時的時間帶領15歲學生學習。」要國三學生獨立用六個小時看懂這一章的範圍,又有多少學生做得到?

即便,退一萬步言,看《土撥鼠博士的地震探險》無須記憶內容到能考試考到八十分的地步(註五),可,若至少要閱讀到六十分的程度時,獨立閱讀又需要多少倍於六小時的時間?

一本連國三15歲學生獨立閱讀六小時數倍都不見得讀得懂六成的書,完全按照書背所印的要求812歲的小學生「獨立」閱讀至六成瞭解又與緣木求魚相去多少?

陸、《土撥鼠博士的地震探險》父母陪伴閱讀的可能性?

若真的不適合孩子「獨立」閱讀,那麼有父母陪伴閱讀,可行嗎?

這是一個非常殘酷的問題,散文版也許可以討論,但,專題論文版我大概會拔掉、或者換個方式寫。

原因很簡單,我只問一個問題:「若按照五三二原則(註六),《土撥鼠博士的地震探險》一書,父母只讀過一遍,立刻考試,能拿幾分?」

若沒有八十,那,這本書就算由父母陪伴閱讀,由父母現場講解,孩子一樣吸收不了多少。

也許,若根據第五章第三節所推論出此書難度相近於國三自然一章,輔以我自己在註釋五裡所論述的「國中畢業生應具備的知識量(註五)」來說,父母想必國中必定有畢業,應該至少是能讀懂《土撥鼠博士的地震探險》一書才是……

但,再退三步來論,「自己懂、能考試」跟「能教給小學生聽到懂」之間的難度差距,又到底難了幾倍?

所以,在書背上所言:812歲的小學讀者獨立閱讀,或者是退一步的由家長陪讀都是難以生效的,這本書的內容仍然過難。

柒、散文版小感:

寫完這篇隨筆散文後,雖然還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但恍然中一點,才發現我已然寫了五千多字。

是個讓我自己小小訝異的數字。

因為我本來只是想隨手寫個千來字表達清楚為何《土撥鼠博士的地震探險》不可能讓12歲以下的讀者自己讀而已;但寫著寫著,當初作編輯時的老毛病就犯了,開始想要找些資料來佐證……嗯,十一點多十二點了,根本沒法找實體書,那就網路將就吧~維基、google、康軒網站……結果就是附錄跟原文幾乎一樣多字。XD

姑且不論找資料的部分……我對這個主題的怨念倒是真的少了大半,有發洩了不少。(笑)

每每有些議題想談時,就會想寫篇短文或日記的習慣,開始發酵了吧?

捌、附錄:

註一、文本暫時限定《土撥鼠博士的地震探險》:

其實,我現在連這本書都還沒再度借回來,也沒有其他科普圖畫書能拿在手上,自然暫時只能憑印象寫。

如果之後有機會,我大概還會把漢聲出的那些套書或圖鑑,像是小百科、小小百科跟剖面系列拿出來在小專題版來談。

註二、知識類或科普類書籍:

因為我念了二十幾年的理工科,到目前為止,我也只會分析這種書,剩下的解釋我應該可以跳過了。XD

註三、圖畫書:

選訂圖畫書作為討論的範圍限制之一,主要是因為我個人喜歡看圖畫書,而且科普類的讀本會特地把「適合閱讀年齡」標很大的,大概也只有科普圖畫書了。

註四、普世價值:

關於「普世價值」一詞,在維基百科網站上有一部份的解釋,超連結是: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9%AE%E4%B8%96%E5%83%B9%E5%80%BC&variant=zh-tw

引用維基上行動主義所定義的普世價值,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所謂普世價值,就是世上大多數人判斷一件事情時,所會採取的慣例標準。」

例如,違背道德與良心的人就應當受到懲罰,這樣的觀念就是一種普世價值。

為何在這篇文章裡特地談到普世價值四個字?

因為我們這次所談的文本定位,通常都是選定在低年齡的小讀者,甚至有很多都還是小學生,若以非常社會化的觀點來看,小學生根本還沒有把我們大人社會所認同的普世價值「完全」建立起來。

用白話一點的講法:「我們不該用大人的眼光去看小孩的世界。」

因此,再探討一本書,是否適合「推薦」給某個年齡層的孩子看時,我們必定得動用到普世價值這個觀念,更進一步去討論主題的部分。

若連動到註五的內容的話,我通常會說:「中學生以下的普世價值就是到他所念的那個年級課本以下的全部內容。」例如:小五生的普世價值範圍就到他小五課本為止,再超過的就不該苛求他必須知道。

註五、國中畢業生應具備的常識量

這個研究限制看起來應該就會讓很多人一頭霧水了,什麼叫做「國中畢業生應具備的常識量」?

簡單來說就是「一個正常成人應該至少要懂得的知識量」。

我們目前的義務教育在法定上仍然只到國中畢業,我們教育相關法令上有明訂「統一的教科書大綱」也只到國中(一綱多本)。

因此,我們可以推論出,全台灣所有的成年人都至少有國中畢業,所有國中教科書大綱有的知識就應當被認定為所有的成人都一定要懂的,否則他不會拿得到國中畢業證書。

換而言之,今天若一本書上所寫的知識所需的理解難度,超越國中教科書大綱的內容時,這本書所談的知識便已經超出「國中畢業生應具備的常識量」了。

一段超越「國中畢業生應具備的常識量」的知識,並「不適合」隨隨便便推薦給一個小學生去獨立閱讀。

註六、學習後的測驗之鑑別力:五三二原則

考試,最重要的並不是分數,而是「要測驗出一個人在這個考試範圍裡,瞭解了多少?到什麼程度?」

也就是說,今天對老師在看單一學生時,考試的重點在於:「瞭解這個學生對這次學習的範圍瞭解的量有多少?質有多重?還有哪裡可以加強?」

在老師看待全班學生時,考試分數能代表的是:「這群學生普遍對此次學習瞭解的量有多少?質有多重?哪些學生比較優秀?哪些學生要補強的地方比較多?」

因此,一次讓所有參加考試者都考零分或滿分的考試,根本無法鑑別整群學生誰的學習狀況領先、誰人落後。

以前我個人在出自然科的測驗題目給學生時,我的老師總告訴我們:

「出題要掌握50%、30%、20%的原則。

第一階段:五成的分數,是讓學生有看書、會套用公式就拿得到。

第二階段:三成分數會小小變化一些公式,或者比較幾個問題之間的差別就可以取得。

第三階段:最後兩成,是要學生真的做到完全瞭解這次考試全部的範圍,甚至能反向推導出整個理論公式,才拿得到。」

用國中自然課在教「浮力」這個概念的考試題目來談五三二原則的話就是:「第一階段:知道有浮力就50分。

第二階段:明白浮力等於『排開液體重』且會算水中物體浮力再拿30分(累積80分了)。

第三階段:懂得浮力是上下壓力差造成的且能計算在不同介質裡的浮力差別時,可以拿到最後20分(到滿分了)。」

為何要講五三二原則?

因為當我們在討論一本書或一個觀念,小朋友到底能不能瞭解時,這並不是一個「是非題」或「選擇題」,而是一個「程度問題」。

有些人認為,知道有這件事,就算是「懂」。

有些人覺得:能轉述給別人說這是怎麼一回事,就可以說「懂」了。

有些人會說:大學要相關科系畢業才算是「懂」。

有些人卻以為就算是這方面的博士獲教授都不見得有資格說「懂」。

因此,「懂不懂」其實是一個「程度問題」。

我個人以為,一本書要讓我認同能推薦給某一類讀者時,這類讀者起碼能在看第一遍時,就理解到五三二原則的第二階段裡,也就是5080分之間的區域。若沒辦法讓此類的大多數讀者看一次就理解到六七十分,我不可能會願意認同這本書適合這類讀者。


註七、康軒版國小課本六年級上學期第二單元活動三教學大綱:

(出自「康軒教學網國小館」,96 5 小六 國小自然6上課程計畫(橫式)

超連結:http://www.945enet.com.tw/main/ESC_Display.asp?ToPage=1&CC=03&GRADE=&EXAM_TYPE=



註八、康軒版國中課本第五冊第六章教學大綱:

(出自「康軒教學網國中館」,96 國三 三次月考 國中自然3上課程計畫-橫式分科(三次考查)

超連結:http://www.945enet.com.tw/main/JSC_Display.asp?CC=03

4.認識地球的環境、地質構造與事件

沒有留言: